我们还构建了关于生活这一主题的一些案例。
张同学:从地域差异来看“群族中心”这种思维错误:从地域角度来分析再贴切不过了,地域认同感属于正常群族的归属感,然而地域歧视和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倒是显得十分族群中心了。比如我的室友来自北京朝阳,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我渐渐发现了不太一样的端倪。有一天我们宿舍在聊天,渐渐聊到了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当其中一位来自宿迁的舍友A谈到了送外卖,送快递等等,来自北京的室友极为抗拒,甚至表达了强烈的不屑之意,并表示:他极其不能理解到底是因为要去干这个,再怎么次也要找个正常事业单位上班吧(要去你们这种人才去),正是因为像你这么多想着摆烂送外卖的这种一群人败坏了社会风气,送外卖的都是什么人(这半句话带有了明显归咎和藐视)。他犯了两个很根本的错误:1.他们北京人和其他地方人不同,要明显优于他人 2.排斥他人建议,并把一些社会问题归咎于一些社会族群从而忽略了客观事实。该同学应该注意“过度” 这个词,因为优于群族优越感使他忽略了很多关键点,很多人去送外卖是迫不得已,北京人又不是没有送外卖的,只是因为他急于否定他人的观点从而忽略自身群族存在的问题。
高同学: 自我中心在生活中的逻辑谬误—消费决策的冲动购买:本人的妈妈有次在逛商场时,看到一件商品正在进行打折促销。她认为这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因为这件商品打完折后特别划算。但是她没有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件商品,这件商品是否有用,就冲动地购买了。我的妈妈应该思考购买这件商品的真正动机,这件商品对我们对她来说是否重要、是否有用。她应该在消费前考虑该商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仅仅因为打折而产生了购买的冲动。
潘同学:控制“更好的我”思维在生活中的案例:在生活中与人交谈时,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以往的认知,障碍着自己去接受那些新鲜的事物和不同的观点。并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说服自己,形成“我的更好”的观点。就像之前与朋友出去旅行,在一条陌生的小吃街挑选店面,在对自己所选店面没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我们仍然会为自己的选择辩解,得出“这家看着亮堂,卫生应该不错”“这家招牌不错,应该经常有人来吃”这样的结论,其实自己心里也没底,只是为了保证“我的更好”的观念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