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现在网络很快,信息很杂,一生都活在焦虑中。
小K写下这段话时,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自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以来,她那悠哉游哉的美好时光被各种琐事切割得七零八碎,好像再有没有了自己的独处时间,剩下的不是丢不下的家务,就是拒不掉的会议。
最近更是疯狂,手上有几个大项目正在执行,同时开启的线上训练营竟有三个。火上浇油的是,每天还得接送孩子,承担买菜做饭等家务。
她觉得自己快疯了,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不,还不够!必须是分身术,能同时前往几个不同的地方才行。
正当她眼冒金星之际,忽然发现同事小君的情况和她相似,可她为啥看起来那么从容?
小K百思不得其解,她决定明日午饭,去找小君请教!
什么是碎片化时间?
饭毕,小君闻言大笑,“其实,这事并不难,我有碎片时间管理大法!来,我们看看下面几个场景,你是否熟悉?”
场景一:工作
这头正开着会,电话响个不停,客户有急事,不得不处理。
会议究竟说了些啥?
既惦记着这头的客户,又惦记着那头的议程,真是两头都不着。
场景二:学习
准备静心写篇文章,好不容易搭了个框架,孩子进来了,妈妈陪我玩游戏。
玩,还是不玩呢?还是一边写一边玩呢?
场景三:生活
这头陪着孩子,那头烧着菜,说话间手机也响了。此时此刻,真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呀!
小K苦笑点头,可不正是如此,自己就是过着这般鸡零狗碎的生活呢!
可究竟如何破?
如何高效利用碎片时间?
小君拿出一张纸,写下了自己一天的日程安排,递给小K,上书:
01 上午
刷牙洗脸:听完了两个线上训练营导师课程。
准备早餐:想好了今天要写文章的框架
外出拜访:如果不用自己开车,便抓紧时间搜集写作素材。如果自己开车,则收听音频课程获取灵感。
工作时间:专心于项目,不为其他事而分心。
02 下午
午休时间:将上午思考的信息,通过语音整理到印象笔记中。
下午空闲:撰写文章初稿,有着上午整理好的框架和素材,只需30分钟即可完成。
傍晚时分:接娃,做饭,吃饭,充分享受亲子愉悦时光。
03 晚上
一整天的忙碌过后,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总能给予你晚上至少两小时的学习时间,将文章略修改后便可发出。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别的任务在等着。先完成再完美,对这种状态下的自己不要过分苛求。
小K大为震惊,原来碎片时间竟可如此利用?究竟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小君似乎看穿了她的心思,说道:“心理学告诉我们,所谓休息,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体力和脑力活动的交替。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其实可以完美利用碎片时间。
比如,做家务活的同时,可以听书,听分享,打电话,一切用耳朵的事情都可以做。
比如,读书写作疲倦了,停下来做几个俯卧撑或者卷腹,不知不觉一天的运动量竟也完成了。
那如果我们一天下来,脑力劳动量要远远大过于体力劳动呢?
其实,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分构成,不妨把它简称为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代表感性直觉,它勤奋地控制着我们日常绝大多数行为。系统2代表理性思考,它懒惰得无时无刻不在睡觉。
阅读虚构类书籍用的是系统1,阅读非虚构类书籍用的是系统2。
思考一篇的文章框架用的是系统2,写下一个故事用的是系统1。
学会巧妙利用系统1和系统2的交替,就如同在不同事务中穿插不同类型事务。既能做到高效利用碎片时间,还能让自己的大脑一边工作,一边休息。
既然时间碎片化避不可免,那么我们就从根本上找出源头,理性分析,如何更好的科学的利用我们的大脑,为我们更好的服务。”
小K惊得目瞪口呆,竟然还能这样操作,难怪小君总能在各种身份中切换自如,游刃有余,不仅工作有成,高效充电,还顺便培养出了一个独立自主爱阅读的娃儿。
她似乎开窍了,大声说:“你的方法真棒,其实,它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呢!
比如每天一万字的语音写作,哪怕只是在会议间休息10分钟,我也可以拿起手机开始说。话题围绕当日要写的文章进行,不仅能打开思维,还能引发灵感。
比如每天要做的阅读,以10分钟为一个节点。10分钟快速阅读目录序言,10分钟快速摄取黑体关键词,10分钟地毯式扫读(可重复三次)。利用这种快速阅读法,可以轻松地一小时读完一本书,而且还是碎片时间。”
小君抚掌赞叹:“悟性真高,看来你即将拥有一个高效能人生了,记得把这个方法分享给更多的人哦,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高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