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移动设备的显示空间受限,限制元素是减轻界面视觉负担的惯用方法,不少设计在可见性上作了妥协。而另一方面,移动设备交互方式缺乏悬停 (hover) 状态,又对用户作出正确操作有着更高要求。
长按乃至 force/3D touch 是一些诞生在移动设备上的交互手势(想想看,物理世界里极少动作需要长按来完成)。在移动应用中,长按文本可以复制,在 Pinterest 上 pin 或 like 也通过长按。然而,它们都没有可见性——你懂得这样做,是因为习惯,无论这些习惯养成于操作系统的特点、应用引导、朋友告知还是无意间触发。
对比一款有着类似功能的应用——网易 Light,用作「点亮」功能的控件一直悬浮在界面角落,只要打开文章,它就会出现并常驻。先不论阅读体验是否有受影响,常驻的控件时刻让用户再清楚不过,阅读时能用它来点亮文中某句话。这就像在读书时,笔一直握在你手中、可以随时圈画,而不是放在笔袋里、你想起要圈画时才去翻笔袋。久而久之,这个点亮按钮甚至有种带能量的感觉。
与网易软件工程师王聪交流时获知,使用点亮控件和长按在内部分别叫 drag 和 tap (and hold),在用户量较大的 Android 平台用 tap 的比例更多,在用户量较小的 iOS 平台则 drag 更多。他认为,在新发布的初期,新用户会倾向于使用 drag,在用户积累起来后使用 tap 的比例会升高。而这两种手势,也在 iOS、Android 的特点和习惯上有所不同(在后者上使用长按比前者更常见)。
或许可见性好的交互不一定有着高效率,例如 iOS 左上角的返回按钮之于没有可见性的右划返回手势、Twitter 移动客户端浏览图片时的关闭按钮之于没有可见性的拖拽关闭手势。但可见性不是在初始引导时告知用户有这项功能或操作,出现在页面中、能被察觉,才算具备,正如这两个交互手势没有、Material Design 里 floating action button 的 options 没有、drawer/sidebar 也没有。如果没有业务需求、目标用户的学习能力够强等等,大胆尝试交互手势未尝不可;否则,做 PRODUCT 不该抱以做 DESIGN PROJECT 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