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
书柜上,诸多育儿书籍当中,这本书最旧,翻得频繁之故,可见它在我育儿过程中默默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对敏感期的认识,从2013那年正式开始。
在那之前,“敏感期”这个词,我耳朵能捕捉到的次数,尴尬显示应该是0;当我跟别人说起时,别人一脸的茫然,也说明大家对敏感期压根不敏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蒙台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归纳出下列九大敏感期:手和口、语言、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书写、阅读和文化。当然,这里面还能再细分。
当儿童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他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如果在孩子出生前及时拿起这本书,或许能放下压力和焦虑,耐心地等待孩子,为孩子的各种“不被理解”的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学会欣赏和陶醉孩子遇到的每一种状况。
本书简单易读,真实的案例,来自家长或老师的用心观察和记录。
能看得出大人用了最简单真实的方式还原孩子每一个成长瞬间,连揣测都带着一份理解和敬畏,加上孙瑞雪的专业的点评,不得不感慨孩子的成长如何多彩,而且蕴含智慧。
透过那些朴素描述和专业科普,那些孩子或蹒跚学步,或咬着手指吐着口水泡沫,或俏皮地登高,或安静地构建沙堡……他们似乎热闹地围在身边,又出奇地平静。
于是,女儿半岁,我开始记录她的成长经历,四年下来超过10万字,琐碎里看见她是怎么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当然,最满足的是我自己。
说到这里,在敏感期发生的一些事情,从模糊逐渐清晰地浮上脑海。
女儿哺乳喂养25个月,口腔敏感期不算特别明显。她对磨牙棒不感兴趣,偶尔啃啃喜爱的塑料玩具,我要做的是确保玩具材料相对环保、干净。
婆婆一开始不太理解,我就照搬书里观点告诉她:“口不仅用来饮食、说话,还要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为了说服她,我举她身边的例子:“谁谁谁吮手指头吮到上小学,把手指都吃烂,正是因为该吃手时被制止被打断,没吃够,后面来补。”
为了以后敏感期的有力贯彻,我别有用心地补充道:“将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有些可能会难以理解,都是正常的,平常心对待,那些现象很快就会过去。”
女儿在被理解的环境下,顺利经过口腔、手、细小事物、空间、模仿、秩序、自我意识、色彩、语言、涂贴剪等敏感期。
在她喜欢到处乱摸时,我们允许她抓米、玩泥巴;
在她经历空间敏感期时,允许她丢东西,捡,再丢,再帮忙捡;
在她经历秩序敏感期时,在电梯里耐心等她踮脚尖使劲够,直到按到数字;
在她经历自我意识敏感期时,我们不会故意跟她对着干;
在她经历语言敏感期时,我们字正圆腔地告诉她世间万物,欣赏她发出的各种字词句;
在她经历占有敏感期时,我们不强迫她学着分享……
现在,她用独立自主、敢于尝试、为人着想等品质告诉我们,那些被尊重和理解的岁月是多么美好和可贵。
人类行为的发展的有章可循,每个人都可以提前了解到。主动地学习和预习,让我们心里有数,如此可以减少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焦虑感、盲目性,增加一份包容和欣喜。
当我们知道孩子生命的内驱力,当我们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和陪伴,当我们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能给到及时又合适的帮助,孩子的世界想必是一片开阔的天地,可以自由地飞翔。
罗里吧嗦写到这,不由感慨,我们到底能带给什么,或为孩子留下什么?
金钱?健康?品质?才干?……
通通都打包最好,并且陪伴他一生。
做不到呀,有朝一日我们总会离开他们。
那么,曾经的陪伴是不是就更显弥足重要。而这个陪伴融合我们的知识、技能和理解。
我想,这应该就是爱的化身吧。
这一份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哪怕留他一人,也能幸福地走完他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