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因为她的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根钻石项链参加舞会去了。
在项链的照耀下,她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
不幸的是,项链丢失了。虚荣的女人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整整十年的艰辛。
人生又有几个美好的十年度过。
十年后,她终于从项链的主人那里知道,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这就是《项链》。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家喻户晓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它一直都出现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头。
家喻户晓的原因还有一个,《项链》的写作思路非常吻合中国的小说传统,就像《聊斋志异》里的人狐鬼怪的故事,都逃不出人生命定法则——因果报应。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其实有弱者的模式,自己无能为力,那就寄希望于“报应”。
所以,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电影与电视上,一位倒霉的老汉听说自己的仇家遭雷劈了,会老泪纵横,会对着苍天捶胸顿足:“——报应啊!”他那是欢庆人生的盛事。
好了,都报应了,天下就此太平。
《项链》的“报应”当然有它的主旨,它剑指虚荣,或者说剑指女人的虚荣。如果我们“深刻”一点,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它剑指人心腐朽与道德沦丧。
猜想, 莫泊桑是在告诉世人:拜金与虚荣绝无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