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之致澄弟【1323】2025-2-9
致澄弟
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十四日
澄弟左右:
十一月十一日朱斋三来,接十月初六日一函,具悉一切。
围嘴山桥稍嫌用钱太多,南塘竟希公祠宇亦尽可不起。湖南作督抚者不止我曾姓一家,每代起一祠堂,则别家恐无此例,为我曾姓所创见矣。沅弟有功于国,有功于家,千好万好,但规模太大,手笔太廓,将来难乎为继。吾与弟当随斟酌,设法裁减。此时竟希公祠宇业将告竣成事不说,其星冈公祠及温甫、事恒两弟之祠可不修,且待过十年之后再看(好从慢处来)。至嘱至嘱。
余往年撰联赠弟,有“俭以养德,直而能忍”二语。弟之直人人知之,其能忍,则为阿兄所独知;弟之廉人人料之,其不俭,则阿兄所不及料也。以后望弟于俭字加一番工夫,用一番苦心,不特家常用度宜俭,即修造公费,周济人情,亦须有一俭字的意思。总之,爱惜物力,不失寒士之家风而已。莫怕寒村(偏远冷落的村庄)二字,莫怕铿吝kenglin(过分节俭)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弟以为然否?
温弟妇今年四十一岁。兹寄去银一百、燕菜二匣,以为贺生之礼。其余寄亲族之炭敬、芝圃之对,均交牧云带回。此间自苏州克复、苗沛霖伏诛后诸事平安。即问近好。
国藩手草
评点:莫怕寒村铿吝莫贪大方豪爽
早在道光二十七年,曾氏的叔父曾骥云就为大界曾氏建了第一座祠堂,即曾氏迁湘乡的四世祖元吉公祠堂。后来,随着战争爆发,曾氏兄弟日益煊赫xuanhe(名声大、气势盛),咸丰、同治年间,曾氏族人兴起一股大建祠堂的风气,先后建成的祠堂有高祖辅臣公祠、高伯祖楚材公祠、曾祖竟希公祠、祖父星冈公祠、父亲竹亭公祠,还有远祖坝公祠、友近公祠等等,正如这封信中所说的“每代起一祠堂”。
对于建祠堂,曾氏本是热心者。咸丰八年他在家守父丧的时候,就建议兄弟合资为父母建祠堂,后又建高祖、祖父三代祠堂。咸丰十一年,由曾氏亲书匾额的“曾氏家庙”主体工程完工。家庙除立竹亭公神位外,还保存曾氏五兄弟所得到的朝廷赏赐及图书等物。曾氏还写了一篇《先大夫置祭费记》,将各房所捐献的财产祭告先大夫,并昭示后世子孙。
居住在老家的曾氏后人对建祠堂有很大的兴趣,这批人的首领便是四爷国潢。
为什么热衷于建祠堂呢?首先自然是曾氏家族如今出了大人物,凡大界曾氏族人皆有光,建祠立庙,既光宗耀祖,又在他姓面前摆脸。其二,有建祠堂这个题目,便可名正言顺地向族人征集银钱,也可向前线军营开口。主事者拿了这一大笔银子,便可得到许多好处。所以,族中的头目人物尤其热衷。曾国潢本是各好出风头的人,家乡大兴土木,他无形中成了总工头,又受人奉承,又得实惠,何乐不为!
但曾氏却不愿此风大炽。他叮嘱老四赶紧刹车,计划中的老六、老幺的祠堂便只好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