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单位来了一位电视台的记者,说有人反映吃了某种食物,浑身发红发热,我一听:“赶紧先让人家就医别耽误,然后再投诉举报。”结果记者目的还不是这样,想知道食物里边有什么东西,这样的反应正常吗?据说这食品是当事人的姐姐从北京给他买回来的,太原还没有。他原本身体很差,每天没有力气不想活动,吃了以后马上见效,不止在自家大扫除,还要给别人家干活,起色就好了,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如今和这位记者,先跑到中医学院想分析成分,又跑到我们这里来咨询。
实际上经常有大爷大妈到我们这里来,多半都是怀疑买到的保健品有问题、不知道买的药品是真是假。老年人真是弱势群体,老了就怕病、怕花钱,又有侥幸心理,也容易轻信别人,自然就招别有用心的人喜欢。很多老人穿着朴素甚至寒酸,却花了大把的钱通过种种神秘的渠道购买未经国家批准的“神物”。他们来了,我们有时看着挺心酸的,每次也都尽力帮助大家查询信息、解决疑问。
这次是位年轻的先生,拿来一小袋固体饮品和一张说明书。我一看,就笑了,这个饮品太神了,从高血压、冠心病、腰疼、神经衰弱,到皮肤过敏、红血丝,简直包治百病,人人适用。就像以前街边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一样,这么些年经过整治小广告不见了,化身为印刷精美的使用说明书,用5、6种常见的中药材,就有了立杆见影的神效。没有药品和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有一个食品QS编号,是在一家生产固体饮品的食品厂生产的。
思考绝对有必要,但顺序很重要,吃的时候要先想想,吃完了再想其实有点晚了。常识更重要,电视台每天那么多广告,哪一个敢说自己能治N种病的?
当时正好有位公安局的同志在,说了一句话,要相信国家。国家对药品、保健食品、食品都有相应的管理要求。按严格程度划分,大致药品>保健食品>食品,也有例外比如婴幼儿奶粉,就依照药品管理。看看概念: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保健食品是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也叫药食同源,比如蜂蜜、大枣、花椒,日常搭配都很常见,不然谁也受不了吃个炒佛手瓜就脸红脖子粗的。简单说食物提供能量和营养,保健食品可以调节功能,只有药品才是治病的。一个食品,就说自己包治百病,肯定有问题,最起码叫夸大宣传。通过长期大量使用,来观察受试物究竟能起什么作用?有什么不良反应?应该吃多少?怎么吃?这些都是实验动物小白鼠们的光荣职责,贸然食用会害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