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校 合 育 家 长 能 做 些 什 么
(听韩杰梅教授关于新形势下家校合育有感)
随着经济文化,政治乃至社会的不断向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间的关系变得愈发扑朔迷离。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现如今,全世界突发的疫情和疫情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让孩子绑定和电子产品的关系,也让家庭更多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来。凸显和放大了家校合育的种种问题,使得探讨新形势下家校合育变得迫在眉睫。人们不禁要问新形势下的家校合育,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做些什么?
在探讨家校合育这个话题前,我们得先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二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自边界在哪里。
我们先来理一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家庭教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而学校教育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以爱做纽带,学校的教育是以专业为基础。二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相互协作相互补充,是终极目标高度契合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
弄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伙伴关系后,我们还需要理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边界在哪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父母在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关注的目标是家庭内孩子个体。学校教育则是,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地教育,学校教育是面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提供的是一种公共的普遍的教育,需要按照一定的统一进度,统一课程来进行,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学校教育关注的目标为整个受教学生群体。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结合青春期孩子成长规律,家庭教育应侧重于做好学校教育的参与者,义务工作者,家庭督导者。让孩子在学校教育指引下,在家庭教育的呵护下,在团队中得到长足的成长和发展。
明白了上面两个问题,我们试着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一下新形势下家校合育我们家长能做些什么。一是要了解青春期孩子成长规律。二是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三是随时表扬,定期批评。四是最好的爱就是尊重。五是相信相信的力量。
说到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我想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说起。这是一个特别令人痛心的一件事情,虽然过去了几年,但还是无法让人释怀。山东一个上初中一年级的女孩。一个周日的晚上,小女孩正和妈妈一起从外面超市往家里走。孩子的妈妈收到班级信息,班级信息写得非常的平和,一个事就是这个周末有作业,有地理作业,有数学作业,还有生物作业,然后作业上交的情况不好,特别是男生交的不好。后面还说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剪短发,还没有理发的孩子抓紧在周一到校前完成理发。小姑娘妈妈就对小姑娘说,你看都到最后了,你必须把头发理掉。回家后十五分钟,小姑娘就从窗户跳下去了,结束了自己年仅十三岁鲜活的生命。十二三岁的孩子,她对世界认识就是这样的,剪掉她最心爱的长发对她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她过不去,悲剧就这样猝不及防的发生了。这是不仅仅是这个家庭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悲剧。舆论铺天盖地的指责学校剪头发的规定能有用吗?又有谁真正关心过倾听过这个小女孩真实的想法呢?其实学校要求理发已不是一天两天了,老师应该可以知道小姑娘的想法。这个小女孩多次跟妈妈讲,她最心爱的就是她的头发,从小到大,头发对她来说就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她觉得这个头发比她生命还重要,最爱她的妈妈更应该知道小姑娘真实的想法。然而又有谁耐心听取了小女孩的想法并及时和她做过很好的沟通和交流;又有谁会意识就是这么一件毫不经意的小事对青春期孩子来说意味着无法挽回的后果呢?所以我们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便更好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从儿童成长为少年,心理和生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心变得极强,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和焦虑。当他们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易生气愤怒。常表现异乎形常神经过敏多凝。十三四岁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急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总是自以为长大,什么事都要自己拿主意。对长辈的意见极易排斥。同时为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心理上容易闭锁,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总是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这就是青春期大多数孩子正在经历一部分。明白了这些,你才知道我们的孩子正处在怎样一个敏感、叛逆、孤独和无助的成长关键期。作为家长应又该如何跟处于青春期我们的孩子相处?我们可简单粗暴对我们孩子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定性定调或置若罔闻吗?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教育要做到“到位”不“越位”,“补位”不“缺位”。青春期的孩子短处分明。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家庭要做的是指导教育。须持续鼓励与帮助指导;爱与管教要平衡,减少叛逆,做到永远和孩子站在起,但又不可太近。学校教育缺少不了家庭教育的帮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分不开的。“到位”的家长体现在对孩子的正确引导上,到位的家长能支持配合学校的工作。“越位”就是什么事都帮孩子包办,管得太多而越位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每个孩子在学业上都有一个高度,有的能到达3000米,有的能到达3500米,有的能到达4000米。但绝大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到达最高。这些越位的家长忽略了孩子会有高原反应。“补位”的家庭教育是很实用的,有的严父慈母,有的是严母慈父。这种配合成了推进家庭教育的润滑剂。还有一种是补位,“缺位”的家长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他就可以放手不管了。这种家庭教育的缺位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极不负责任也是极危险的。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做到随时表扬,定期批评。因为任何人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说青春期的孩子。即使他口头说“不要再说了”,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但家长的表扬的话要具体。“你真棒”更像是场面话,不如具体为“你昨天晚上字写得真好”“你今天早晨起床不用闹钟也能做到准时”。表扬的有效方法强度可以小但频率要高。这样才可以达到重复正确的效果。当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要及时纠错,不要马上批评。批评讲究的是仪式感,要和孩子一起坐下来,总结这段时间表现好的地方,指出表现不好的地方。批评时不要贴标签,比如“你有拖延症”“你脑子太笨了”等等。批评一定要指出孩子表现不好的地方并给孩子留出提升的建议和空间。比喻看到孩子考试的分数,我们不能简单说考好或考坏了。同样是分数,我们可以帮孩子分析某一门功课成绩跟上个月比进步了不少,表扬孩子在这门功课上认真听讲进步明显。也可帮孩子分析某一门功课成绩下滑的比例。指出孩子该门课程造成失分知识点,鼓励孩子通过考试查缺补漏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最好的爱就是尊重。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弯下身子跟孩子一起找出问题所在。向孩子传达理解和想要和他交朋友的心情,不预先设定立场,用平等交谈沟通的方式和他谈具体的问题。从他的角度出发判断他所出决定的对错,学会尊重并理解他。我们是来帮孩子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宣泄个人情绪的。先尊重才能有有效的沟通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尊重有助孩子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格。尊重就是最好的爱。
相信相信的力量。你让他相信他做得好,你是真心的赞扬他,肯定他,他就会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并且从中获得幸福感,和继续下去的动力。这个就叫作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们如果能利用好这一点,持续一段时间,一定能发现孩子们会更自信,更出色。最早证明“有什么期待,就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他随机选取一所小学,又从每个年级随机选了3个班级,给孩子们做了一项所谓的“快速迸发者测试”。随后他拿着一份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告诉他们这个测试能找出潜力最大的学生,但是需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校长和老师们不知道的是,所谓的名单,只是随机抓阄抓出来的,他们跟普通学生没有任何区别。然而当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再次回到学校,对当初选取的班级进行测试,奇迹出现了:所有名单上的学生,各科成绩都有了较大进步。而且性格也更加的开朗,自信心更强,求知欲更旺盛,也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甚至连智商都有很大增加,并且在长期研究中保持增加。这个实验向我们证明了,教师们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会对名单上的学生另眼相看,有意无意通过自己的行为,把期望传递给学生。而孩子们也能通过老师给过来的积极暗示,来更加积极的回馈老师,以达到老师的期望。这是一种很好的良性互动和循环,最后的结果,也一定是双赢的。仔细回想起来,其实类似的道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挺普遍存在的。比如有很多孩子一开始对某个科目并没有明显的偏爱,但在得到老师、家长几次表扬之后,开始有热情。
不仅成绩会一点点的提高上来,人也变得对这个科目有自信,越来越喜欢学这科。当然,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当周围人带给孩子都是消极的,负面的评价,从内心不相信孩子,乃至给予嘲讽,孩子也极容易受到影响,表现会越来越差。比如父母经常说一个孩子笨,写字不好看,结果发现孩子真的不如以前聪明,写字也越来越难看。更加常见的例子就是关于孩子挑食这件事。常听到一些父母们抱怨,类似于:“我们家这个孩子真的是很挑食,就爱吃那么几样菜,别的什么也不爱吃。不吃香菇、不吃青菜、也不爱吃豆腐……愁死了。”“我们家这个孩子真的是很挑食,就爱吃那么几样菜,别的什么也不爱吃。不吃香菇、不吃青菜、也不爱吃豆腐……愁死了。”但是父母们可能不知道,除了某些遗传因素和某些过敏因素以外,绝大多数孩子在年幼时的口味是没有定型的。他们的味蕾在发育,可能会出现短暂的爱吃某个食物或不爱吃某个食物的阶段,都很正常,父母经常变换口味做,孩子们会去尝试吃的。
但一旦父母们不断用身体语言和行为强化孩子们对食物的印象,那结果必然是孩子们越来越坚信自己的偏好,孩子们受到负面的暗示,真的会越来越挑食。歌德说过,“人是怎样便怎样待他,他便还是那样的人。一个人能够或应该怎样便怎样待他,他便会成为能够怎样或是应当怎样的人”。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其实完全可以在家里面,尽量多地去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环境,让孩子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来帮助孩子成长、进步。
面向未来,人才观更加多元,丰富、立体、更加真实、生活且拥有追求效益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没有真实生活很难实现。想要孩子做到青春不迷茫,形成心理、情绪、社会战略资源,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与渴望,有能力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唯有家庭和学校根据儿童成长规律携手合作,共同培育共写孩子成长故事。未来可期!
六中上智九(7)班 周昶爸爸
20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