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作文】
不扶?扶!
赵集中学周国新
【原题在线】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缘起】
今日偶见在太和一中上学的儿子的一份周考语文答卷。儿子说:只得了33分。我拿过来一看,除了33分的评分外,文末还有评卷老师的两字判语“偏了”。浏览一下,真感觉有点偏,但如何不偏?我遂生一试之心,为文如下。
【我的作文】
不扶?扶!
周国新
面对倒地而哭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中国父母忙上前扶起并轻言安慰;外国父母视若未见,而且对中国父母的做法颇有微词。双方遂起争执,引起围观争议。
那么这一事件中,父母该不该扶起刚学会走路倒地而哭的孩子?怎样看中外父母的不同做法?我不禁陷入沉思。
正如材料中所说,双方做法的差异,明为育儿理念之别,实为中外文化思维的差异。孰是孰非,并不重要,因为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须允许个性差异,只要为孩子负责就行。但我还是欣赏中国父母的做法,而且我也会这么做!
外国父母的做法和理由,我也曾感觉合理,但我不会像他们学!
因为中国父母的做法和说法,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必然选择。中国文化讲究“首孝悌”!但孝悌如何培养,何时培养?当然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小孩子只有生活在爱的氛围里,心里才能生长出爱。试想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不慎倒地,正是父母以行动进行爱的教育的一个契机。如果釆用外国父母的做法,貌似是为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小孩子是否会质疑父母之爱?是否会让孩子养成自私之心?
小孩子体会不到外国父母那种“长远的、深沉的”爱,倒是对急忙扶起自己并轻言安慰的中国式父母的做法感到浓浓的爱意。这样以爱培养爱,久之,孩子对父母就会知道感恩,孝心不请自来。
中国人的亲情观念重于西方,与这种文化心理的差异不无关系。因此,中国大多数父母在此情境下几近于爱的本能去扶,而且还会扶下去!
当然外国父母的不扶,我不会指责,因为外国父母用自己的文化传统教育自己的孩子无可厚非。正如中国父母用自己的文化传统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都值得尊重。这个世界是在日益融合,但融合不是消除差异。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尊重,但尊重不是丢掉自我,盲目求同。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无论全球化发展到何种程度,中国的就是中国的,个性不会消失。这正如一家人,融合不是一天,融合程度不可谓不深,但不同的人就是不同的人,个性差异不会消失!
回到材料中去,两对父母的争执的原因,我以为不是两人观念的不同或文化的不同,而是双方都没有感觉受到尊重。如果中国父母仅扶起了自己的孩子,两对父母还会起争执吗?如果中国父母在扶起外国父母的孩子之前征求一下外国父母的意见,还会起争执吗?如果外国父母能感觉到中国父母的做法是帮助了自己的孩子也帮助了自己,何争之有?如果外国父母在中国父母扶孩子前跟中国父母声明一下,还会争吗?
因此,扶是一种爱,不扶也是一种爱。二者在不同的区域在不同的对象身上起着培养孩子的共同任务,我认为都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