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未,一个偏僻的小村落,瑞就是在这里出生的,那年瑞已经开始上小学了,这年的冬天像往常一样寒冷,好在学校早早地安排了期未考试,学生的寒假生活就这样开始了,那时的寒假作业特别少,在玩的间隙就完成了。
对年少的瑞来说,过年可不是只有除夕、新年那两天,从放寒假开始,瑞就感受到年的气息,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中间的这段时间都是在过年,每天都不一样的事做,很有仪式感,年味十足。
那时的农村还都在流行赶集,集不是每天都有,基本上隔一天一个集。不是赶集的日子街上冷冷清清,有的店铺直接关门歇业,而到了赶集的日子则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每个店铺里都挤满了人,真正的集也只有一晌的时间,而中午过后,整条街又恢复了冷清。
瑞记得自从自己放寒假开始,妈妈每天就在屋里忙着拾掇,然后告诉爸爸缺什么,爸爸负责赶集买回来,当然还要抽一天带上全家人去买过年穿的新衣服。
那时的农村已经分田到户了,农民的日子好过了起来,不愁吃穿有钱花,不过那时的物质相对还是匮乏的,物品的流通跟现在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那时猪肉、鱼肉、鸡肉都是自己家养的,不用去外面买,一头猪一家用不完,就比较亲近的几户人家来分,其它人把钱给养猪的这家人就行,比外面买的方便、偏宜、放心。鱼则是秋收后村里集资买鱼苗,放到村里的两口池塘里养着,等过年的时候打捞出按出资情况分。
至于哪天杀猪,哪天捞鱼则是由村里几个比较有威望的人来说,就算是自己家杀猪也会跟他们几个通通气。杀猪时请来屠户,再叫上几个热心的邻居,一通忙活,三下五除二就把猪肉分好,谁家要猪头,谁家要猪尾,分好过称记录在账,就拿回家交给自己的媳妇,接下来就该女人忙活了。
除了自家的萝卜、白菜、大葱、菠菜、粉条等,其它的都需要去集上购买,调味品、木耳、银耳等必不可少,其它的就看个人的口味喜好了。
那时赶集可不是一天就采购完毕了,首先要考虑超载问题,那时赶集都是骑大自行车,说不定还要带个人,载不了多少东西的,另外女人拾掇时不时地出列出新购物清单,所以过了腊月二十三,基本上每个集都会赶。
有些清单不用女人给,要男人自己操心的,比如过年时烧的纸、鞭炮、瓜子、糖果以及串亲戚用的礼品等都要提前准备好,数量还得够。
男人忙完这些,除了家里需要爬高上低、出体力时偶尔忙一下,其它时间都可以闲下来了。
在瑞的印象中,妈妈从她放寒假开始就开始收拾屋里了,还得抽空给一家人织毛衣、毛裤,之前还要做棉鞋,现在做的少了,买的多了。
而到了腊月二十三当天,要大扫除,连屋顶的积灰都要扫一下,有时还会糊上几张新纸,中午妈妈还要做顿好吃的,晚上祭灶。过了腊月二十三,每天的任务就安排的更满了,还很具体。
先开始发两盆面,然后开始蒸包子,有豆包、红薯包,还有菜包、肉包,这一天灶里的火都不带灭的,两天都蒸不完,用完一盆发面接着和面接着发,保证发面不间断。蒸完包子蒸大馒头,过年摆在供桌上,用不少呢。
所有的面食做完后就该处理肉了,肉该煮的煮,该炸的炸,弄好之后捞到大盆里备用,每天吃一些,忙完这些也差不多就到腊月二十八、九了,最后一步就是包饺子了,过年时除了美味菜肴,饺子必不可少,初三之前每天必吃,所以要备够。
正月初二就开始串亲戚了,这个活动小孩比较喜欢,可以出去转转玩玩,还有压岁钱收,虽然钱都给了爸妈,自己也未曾花过,但还是乐此不彼。
那时候串亲戚很正式的,每天一家,先去谁家后去谁家都有规定,亲戚多的都要走到初八左右了。过完初十就该女人去了,女人就随意一些,只去自已的妈妈、姨、姑、姊妹家就行,住的近的一趟就走完了,就是去看看,唠唠家常,带点礼物,不贵重,基本都是吃的。
瑞记得自己放完寒假后每天就是玩,找小伙伴跳皮筋、跳绳、踢沙包、抓子、捉迷藏等等,活动很丰富,玩的很开心。玩累了回到家就有好吃的,还不用担心挨吵,至于作业什么时候写的都不记得了,反正是完成了。
元宵节是过年的最后一项,元宵节虽没有春节隆重,但还是很热闹的,有烟火、有灯笼,过完元宵节就该准备上学了,瑞的年也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