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是顺应
也是生存的智慧
发展的智慧
成功的智慧
24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360度,以春分为起点定为0度,每前进15度是一个节气,例如清明、谷雨、立夏、小满分别对应15度、30度、45度、60度。
这样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总共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24节气是指24时节和气候,24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24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的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从24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0℃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
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2006年5月20日,24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24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立春还带着残冬的余寒,但天气伴变暖送来了春的气息,是一种转折,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标志。
惊蛰就像一个故事,一声春雷把万千蛰居沉睡的生命唤醒,就像父亲的棒喝,让顽劣的孩童懂得了奋进。
春分这一天太阳正当赤道上方,他将自己的光一丝不苟的均分给了地球南北,显示出一种公正。
春雨惊雷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个节气以固有的节拍操控着四时,每个节气有每个节气的热闹,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盛宴。
在节气上行走,追寻自然的法则,享受一场生命的盛宴。
编辑:让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