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摔跤了,放声大哭。
妈妈赶紧跑过去,用脚踹着地板说:“打你!打你!让我们宝宝摔跤!”
平坦的地面就这样背起了黑锅。
家长这样说,是想让孩子不哭,但实则却是帮助孩子建立“凡事不怨我,都是别人的错”的思维模式。
其实,
孩子摔跤了,
疼并不是让他放声大哭的原因。
对摔跤的恐惧才是让孩子哭的根本。
妈妈亦可淡定的走过去,把孩子抱在怀里,说:“宝宝摔跤了,有点害怕,没事儿,妈妈在。学走路,难免会摔跤,很正常。”
这样说,既让孩子正视了摔跤的感受,又让孩子知道学走路摔跤很正常,打消了他的对学走路的恐惧。
语言是奇妙的东西,父母的回应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更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选择。
公园里里,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因为玩具发生了争抢。
两个妈妈同时走过去,小女孩手里的玩具被小男孩抢走了,小女孩伤心的大哭起来。
妈妈抚摸着大哭的孩子,轻轻的说:“宝贝很伤心,妈妈知道了,那是哥哥的玩具。”
小男孩妈妈很是歉意的说:“别哭了,别哭了,宝贝,阿姨一会儿给你训他。”
小女孩儿依旧大哭不止,小男孩儿的妈妈不停的哄着小女孩,时不时的训斥自己儿子两声。
小女孩儿的妈妈说:“没事儿,让她哭一会儿吧,一会儿她就平静下来了。”
小男孩的妈妈责怪的说:“看你这妈妈,干嘛让孩子哭,来宝贝,看阿姨这还有一个棒棒糖,给你吃,不给哥哥吃!”
......
孩子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放声大哭,成人想尽一切办法“制止”孩子哭泣,这其实是一种控制。它打断了孩子体验”失去“这种情感的过程。
小七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每天下午让小七起床是考验老师在抽彩票。为什么这么说呢?
只要小七没睡够,那整个教室里充斥的就是小七杰斯底里的哭闹声,她不仅会把自己的衣服扔的到处都是,甚至还会不穿衣服坐在地上又是哭又是踹。
小七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大家没有完全听她的指挥,那接下来小七一定是“啊!啊!”喊两声之后嚎啕大哭。
老师和妈妈沟通后了解,在家里只要小七哭了,妈妈会统统答应她的要求,目的只有一个:小七不哭就好。
正是因为家长不理解孩子哭的含义,所以,马上就是小学生的小七还只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集体生活岂能以个人的意志为主?
对待月子里婴儿的啼哭,老人们常常说:“哭哭吧,哭哭长大个。”
但是,孩子越长大,大人越不能忍受他哭。
孩子哭了,
有的家长会用诱惑的办法来制止:
—“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个棒棒糖。”
—“别哭了,妈妈带你去肯德基。”
—“别哭了,咱们去买一个更好的玩具。”
有的家长用吓唬孩子的方式来制止:
—“别哭了,再哭,妈妈生气了。”
—“别哭了,再哭,妈妈不要你了。”
—“别哭了,再哭,警察来抓你了。”
......
面对孩子哭泣,诱惑和吓唬就如西药,治标不治本。
成人绞尽脑汁的让孩子不再哭泣,但成人理解哭的含义吗?
哭,只是孩子面对生气、难过、伤心等不良情绪的身体反应。
也就是说,
哭,只是孩子在发泄情绪。
要想让孩子不哭,那就先要解决怎样让孩子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当孩子因为摔倒了哭,我们可以说:宝贝摔跤了,有点疼,所以宝贝哭了。
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零食)哭,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是因为得不到那个玩具(零食),所以哭了。
当孩子因为拒绝成人的要求哭,我们可以说:我知道你不想***,所以哭了。
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
理解
理解
理解
理解孩子为什么而哭,理解孩子哭时的情感。
理解是让人轻松下来的一味良药。
理解之后,我们要给他的情绪命名。
“宝宝摔跤了,有点害怕。”
“宝宝得不到想要的,有些生气。”
“宝宝不想做***,有些着急。”
别担心孩子听不懂或不理解这些情绪词语。
孩子对语言的理解是在反复的情境中掌握的。
你一直不给孩子输入这些表示情绪的词语,孩子便一直不会使用它们。
最后,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宝贝是继续下来走,还是妈妈抱一会儿?”
“宝贝是等哥哥不玩了再玩还是看看其他的玩具?”
“宝贝是想再睡一会儿还是参加老师组织的活动?”
做到这一步,孩子激动的情绪基本上就能慢慢平复下来了。(如果此时孩子还是不能平静下来,那就要不停的重复理解和给情绪命名。)
相信,
a.表述哭的原因
b.认可孩子的情绪
c.给情绪命名
d.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是解决孩子哭泣的法宝,也是让孩子正视情绪这点事的过程。
一个人只有理解了自己的情绪,才谈得上调节情绪。
哭,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成人的控制和漠视。
所以,
想哭,就哭一会儿。
哭后,认识它、理解它、放过它。
哭过之后的快乐才犹如彩虹一样绚烂。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