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个亲戚打来电话,说读初三的表妹没有考上高中,请我帮她在南昌找一个 中职院校。刚听到这事儿的时候我有点儿意外:小姑娘就初中毕业了?她在我脑海里明明还是个小学生啊!时间过得可真快!然后我又有点儿心烦,为何她这么不懂事儿?成绩差到怎么连个高中都考不上。
我知道亲戚心里也在为女儿今后如何打算而着急,但我没有安慰他,而是先跟他聊了聊小姑娘以前的表现,以及小姑娘自己的想法。这时候我才发现,他根本不知道小姑娘是什么想法,他说小姑娘基本不怎么跟他聊天,想来南昌读书也是他做的决定。接下来,我们又聊很多,我发现亲戚对小姑娘在学校的表现和她自己的想法不清楚。他说,是因为小姑娘不愿意跟他交流这些,所以他也就没有太管她的事儿,只知道成绩差,不爱学习,爱玩手机。
我知道为什么了。亲戚对女儿的教育不是放养,而是放任。他跟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儿之间存在着某种无形的“隔阂”。这种无形的隔阂与其说是两代人的思想代沟造成的,不如说是疏离的家庭关系造成的。
疏离的家庭关系导致了家庭教育对好好读书这件事情无能为力。而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教育之上的。如果小孩子没有从小接受到来自家长对小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的持续关注,那么自然地,小孩子也就不会表现得很好。
小孩子成绩不好对她身也是打击,我想,她自己肯定也是希望自己的成绩好的,但她无能为力。基础弱,自律性差,身边的环境影响,家庭的放任,青春期的叛逆等等,这些问题其实一直都在,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只是大家都选择了漠视。也可能是无能为力,可是真的无能为力吗?
小孩子的成长,就像种一棵树,不是只播种,然后就能够坐等他们长大、开花、结果。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须全程参与。她的害怕、她的担忧、她的骄傲、她的自卑,父母知道吗?她从什么时候开始成绩变差了,父母知道吗?为什么变差,怎么去帮助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父母做了什么吗?父母有没有为孩子树立一个成长中的好榜样呢?
有人说,教育能力和所处的阶层有关。的确是。但是这个阶层的差异,其实更多的不是财富,而是教育的意识。就是意识到一个家庭可以给予孩子什么。爱、责任、自信、目标、对自我的认识等等。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深知要改变下一代的命运,只有两种途径:读书和做生意。而后者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红利效应消失,低学历无背景的人,已经越来越难以逆袭了。所以打破命运的代际传递还是靠读书。可惜的是依靠读书走出来的农村小孩并不多。这是一个悲伤的事实:农村的小孩,大概率还是不能脱离乡村的束缚。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其实写到这儿,我有一个设想,为什么有很多的支教工程、助学工程,对教育水平落后的学校基础设施、师资的投入,可却从来没有一个公益项目是针对这些地区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和沟通的培训?
可能,是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也是家长在这个社会中面临的一种竞争,而这个竞争的结果早就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就注定了。对于他们落下的课,社会不会再帮他们补。
本周,帮小姑娘搞定了报名的事,希望接下来她能够更懂事一些。其实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只要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