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关于教育行业的文章,有关于线上课程的,有关于传统机构的,也有关于成人教育的,但是不论是哪一种,所发表的内容,基本都不是什么太乐观的内容。不是报道某某教育拖欠工资的,就是报道某某品牌的线上课程存在重大BUG导致不良后果的,再要么就是某某品牌无力继续维持,发布倒闭宣言。
确实,在最近的几年当中,有不少大品牌都面临或者已经倒闭了,比如某空琴行、某博英语、某某大语文。虽然第三个我不太清楚,但是前两者无疑都是曾几何时榜上有名的业绩大拿,一个是乐器界的翘楚,一个是英语界的前茅,随着一个又一个品牌的没落,从风光无限,到被列为老赖,很多作者,分析家,给出了“教育行业的寒冬来临了”,“教育不变革等同于慢性自杀”等等类似的结论。
但是,真正做教育行业的明白人,真的这么觉得吗?作为一个喜爱历史的人,习惯性的喜欢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虽然我说的也未必对。
近年来,很多教育品牌走向末路,我们总结一下其实就不难发现,很多机构的结局是有共性的。
1、本体做的好,资金抽调出来拿去搞风投。
2、做大之后,内部问题不解决,混吃等死。
3、打肿脸充胖子,学人家做产品。
4、专业诈骗,专业跑路。
某空琴行,2012年横空出世,不可谓不是艺术教育中的一匹大黑马,从光环加身,到疑似跑路,到最终破产,剖开表面现象,让我看看实际原因。某空琴行,在将本体作大之后,第一想到的是什么呢?除了常规的发展壮大之外,还把手伸向了其他领域,在他的本体公司下,还有六艺星空、千艺千学、蓝姐姐三个部分,从最早的琴行、乐器,到舞蹈、画画、其他兴趣,无一不去涉猎。老祖宗说“贪多嚼不烂”,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形式和诱惑面前,很多公司也好,领导也罢,都甘愿去冒那无尽的风险,哪怕风险已经高达99%。
生意就是这样,越做越想做大,月做大就越想继续做,不光是本体规模要更大,还要涉猎其他领域,如果可以的话,甚至还想造个航母下海试试水。这么说,并不是说一个领域就绝对不能跨入另一个领域,人家诺基亚兼职做手机,不也畅销了好多年吗?只不过,就像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说的,创立第一家店的时候,会考虑很久,把所有可能或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都会考虑到位,做最充分的准备,所以,第一家店往往做的都不会太差,但是,当第一家店成功后,做第二家店的时候就不会再那么谨慎,想着,把之前的成功模式套用一下就一定可以。往往这样的结果都不会太尽人意。
第一个公司做好之后,立刻投入大量资金去做新项目,而且是短期之内同时立项,结果导致,哪个也没经营好,哪个也没赚到钱,反而把第一家公司赚到的钱都扔进了其他的无底洞。
下午在朋友的提醒下,看了一篇前段时间关于某胜教育的文章,文章当中指责其拖欠工资等问题,同样被指出的还有国内某知名线上AI教育,同样都是拖欠工资,后者先不说,我们来说说前者。某胜教育,可以说对我有着涌泉之恩,在我从未想过做教育,也没有相关经验的时候,是这家企业接纳我,让我开始接触教育行业,从一个咨询师开始,我渐渐进入了这个行业,有了今天的见识和想法。在那里工作的过程当中,不得不承认,这里有很多其他品牌没有的优势,从老板个人的知名度,到整个公司的运营体系,在业界当中,还是非常不错的。光是成立于98年,20多年的历程,就不是很多品牌能比拟的。但是,正所谓“船小好调头,船大好吃水”,在庞大的分店的表象下,是很多合作、加盟店铺内部混乱的情况,收费不统一,甚至5公里之外的自家校区都成了“排他”的对象,同一品牌下的员工为了业绩互相倾轧,同一校区内的员工互相算计。为了业绩,不择手段,延迟退费,私自转让,等等。如某校区,一个月400多万的实收,但是当月要退200多万的退费,另一校区120万左右的实收,当月要处理30万左右的退费。而这些退费,很多已经拖了一年甚至更久了,因为,当月处理的退费,要扣除领导的实收奖金。
我并不是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他们为了业绩不择手段这一点,毕竟做销售,大家要过日子,要糊口。但是,我们做得毕竟是教育行业,做得是一个没有良心,没有基本道德就不可能活得下去的行业,完全不择手段,是不可能走到最后的。就像,我做运营的时候给我的校区做培训常说的“教育是一件良心事,光有情怀,走不下去,光想挣钱,走不长远”。而这,也是我从某胜教育这个老东家离开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时至今日,内部问题所产生的不良结果已经出现,但是,在此期间,由于体系庞大等各方面原因,这些问题也并未彻底解决过。
对于第三种情况,我在这里也举个我身边的例子吧,曾经任职过一家双排键的机构,入职时就惊讶于他们的产品,一个少儿双排键的课程,历时5年做研发,研发的内容除了智能的上课形式,所需的APP这些硬件方面,更多的是在于每个环节的设计,每一首曲子的设计,请了不少业界大腕来帮忙作曲,到我加入了许久,才开始正式去校区,去做加盟,可想而知,在这数年的教研当中,投入到教研当中的费用会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资金,而这也让这个产品相当被看好,当然,他依然有他的问题,但是单从产品上说,目前的艺术类教育行业当中,应该已经没有哪个品牌或产品,是他的对手了吧。
而由于这两年整体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开始从人民“刚需”的教育行业入手,想从这里分一杯羹,就像19年年中的时候,有一次我拼车回京,车上4个人,聊起了现在什么行业最挣钱,除了我,所有人都说,是教育行业,生意挣钱的部分,要么是辛苦钱,要么是打了一个信息差,而当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事情挣钱的时候,这个事情,挣钱与否,就不好说了,就像10年前后的餐饮行业。
大量资本入驻教育行业,按照常规来想,一定是能大力推动这个行业的吧,就像几十亿投入到汽车或实体产业当中,一定会有跨世纪的内容更新出来吧。但是,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教育行业,除了上课的形式从线下增加出了线上,增加出了录播和直播,增加出了智能识别之外,又有什么其他实质性的变化吗?答案是否定的,龙头老大还是龙头老大,新东方、学而思、高斯的授课模式被人超越或研究明白了吗?衡中的模式又被其他地区效仿了吗?没有,新东方的3个月无薪培训,学而思的模式化教学,衡中的办学形式,到现在依然是他们屹立不倒的武器,而其他机构,不过是拿了傻傻的投资人的钱,把自己的概念和面子工程,做到了滴水不漏,而至于教育这一本质内容——管他干什么,毕竟,钱已经到手了。
于是,很多机构,在拿到了前几笔融资之后,开始大搞教研,结果连教研的毛都没理清楚的时候,就因为没有什么结果而拿不到下面的融资了,而另外一些理顺了毛的品牌,则拿着简陋不看的成果开始四处圈钱,而这,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根本经不起市场和用户的考验。
最后一种,目前相对是比较少的了,毕竟,像某智堂这种,出现一两次,政府部门就开始严查了。
总结一下,其实不难发现,目前倒闭的大多数,都是除了融资没有其他盈利途径的公司,而剩下的小部分也是因为自己的历史原因。对于教育行业来说,这绝不是一个寒冬,但是却是一次考验,这是一次市场和用户的自然筛选。那些浑水摸鱼,不务正业,对于教育没有情怀,只想挣快钱的人来说,这将是一次严寒,抽身止损,对于他们无疑是一种最合理的方式,毕竟,别把教育看扁了啊,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