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那它就能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所描述的状态就是学生深度学习的状态。由此可见,深度学习使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念全面参与的,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而且这一状态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赋予学习以鲜艳色彩,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得到具体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深度学习更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更符合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
那么深度学习中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呢?这需要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从教学规律来说,教学是自觉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所以要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学生必然要学习比自身现有水平高的多、难的多的内容,而且还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去学习。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现有的水平是什么?现有水平能否让学生独立学习高难度的内容?毕竟不学习高难度内容是无法获得快速的提升与发展的。所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第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我们常说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那么学生起跳的原点就是学生的现有水平,而跳起来能摘到的桃子就是学生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学生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未来水平之间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起跳的原点,我们是可以通过问询或者检测手段探寻到的,而确立“跳一跳能摘到的桃子”的位置,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设置有难度的学习内容和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作为主体去挑战困难,完成任务,从现有水平走向未来水平。
其次,确立通过什么样的内容来提升发展学生,或者说为转化教学内容提供恰当的教学材料。
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标志是能够自主操作特定的学习对象,并从中获得发展。教师的作用就是要为学生提供这种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助其获得发展的对象,也就是平时提供给学生的“教学材料”,比如道德与法治课经常选取的时政热点、典型案例、生活现象等等,这些材料能够缩短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相对于要学习的理论知识,更为具体感性,更有操作性和活动性。教学材料不只是客观知识的载体,而包含着教师的教学意图,更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凝结,也预示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比如,在学习《在生活中磨砺自己》时,我选取了身残志坚的陈州登泰山和大学生艾尔肯励志进取的两个典型事例,从典型人物的磨砺故事让学生领悟磨砺意志的方法,再探究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方法,磨砺坚强意志。借助他山之石,步步为营,直到贴近自己。由此来说,教学材料是伴随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依据这些材料,学生可以从现有水平出发展开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形成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并能够把未来水平转化成自己的现实水平。所以提供符合这样标准的教学材料,是教师促进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工作。
第三,帮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要引导学生利用教学材料开展深度学习需要进行“两次倒转”的机制来完成。何为“两次倒转”呢?首先,相对于人类最初发现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先是一个倒过来的过程。它不是从实践开始,而是直接从认识开始,指向人类已有认识成果的学习,这是第一次倒转。我们的教学若是只停留在第一次倒转,就会忽视学生内心对学习真正的兴趣和切身体验而导致强制灌输,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对自身来说无意义的知识,无法引起内心学习愿望,也就不可能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此时,第二次倒转就是是必须的。第二次倒转,就是承认第一次倒转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与知识的心理距离以及学习感受,把“第一次倒转”的过程再“倒回去”,帮助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这样的重新经历不仅使学生获取可分析的知识,而且在过程中体验到那些“不可言说”、“不可分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比如智慧(愚昧)、理性(盲从)、高尚(低劣)等等。当然,第二次倒转的过程绝不是原原本本地重演人类发现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和现实水平出发,帮助学生思考知识,认识知识建构的社会背景,体验人类实践探索的思想历程、价值追求等等,与最初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现同频共振,这样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了。这个过程既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又保证“第一次倒转”的意义与价值得以实现,保证教学真正成为教学,而教师的作用也正是在第二次倒转中真正发挥出来,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稳步扎实的学习并获得发展。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充分思考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不但可以参与学生积极主动的深度学习,更能在组织教学层面上实现创新和进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学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