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介词

今天学习介词:

介词:是引出与动作相关的对象的虚词。

现代汉语介词

再、从、比、到、为……

古代汉语介词

于、乎、诸、以、为……

一、于

功能最强大,是最重要的介词。

可以引进处所、时间和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在、到、从、对于、在……方面,等等

例如:

①王坐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于→在,堂→殿堂。

译文:梁惠王坐殿堂上。

②子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尔》

于→在,是→某,则→就

译文:孔子某一天哭泣过,就不会唱歌。

③吾闻出于¹幽谷迁于²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³幽谷者。《孟子.滕文公上》

闻→听说,于¹→从,于²→到,乔→高大,木→树,者→的,于³→到

译文:我听说过有幽深的山谷中出来迁高大的树木上的,没听说过有从高大的树木上下来迁山谷中的。

④己所不欲,勿施人。《论语.卫灵公》

欲→想要,勿→不要,施→施加,于→到

译文: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把它施加别人身上。

⑤不义而富且贵,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义→正当,于→对……来说。

译文:不通过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对于来说就像浮云一样没有意义。

⑥敏事而慎言。《论语.学而》

敏→聪明,于→在……方面,慎→谨慎。

译文:做事方面聪明勤快,说话方面小心谨慎。

☞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比”。

例如:

①苛政猛虎也。《礼记.檀弓》

苛→残酷,猛→凶猛,于→比

译文:残酷的政治老虎还要凶猛啊。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韩愈《师说》)

必→一定,贤→优秀,于→比。

译文:学生不一定总是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总是学生贤能。

☞于:引进动作的施动者。可以翻译为“被”。

①郄(xi四声)克伤矢,流血及屦(lu三声)。《左传.成公两年》

于→被,矢→箭,及→到,屦→鞋。

译文:郄克箭射伤,血一直流到鞋子上面。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人。《孟子.滕文公上》

治→管理,于→被。

译文:劳力劳动者管理他人,体力劳动者他人管理。

二、乎 诸:

和“于”的功能相似。

例如:

①鸡鸣狗吠相闻而达四境。《孟子.公孙丑上》

鸣→鸡叫,吠→狗叫,乎→到,境→边境。

译文:鸡和狗的叫声互相都可以听到,一直达四个边境。

☞诸:

“之十于”的合音词

所以“诸”包含着“之”和“于”两个意思。

例如:

①子张书绅。《论语.卫灵公》

书→写,诸→之于,绅→衣带。

“书诸绅”就是“书之于绅”的意思。

译文:子张把孔子的这些话写了衣带上。

三、以

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或者凭借的方式。

引进原因→因、因为

例如:

①君子不言举人,不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以→因为,言→话,举→提拨,废→不采用。

译文:君子不因为人家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他是坏人就不采用他的好话。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论语.功冶长》

下→向下,是→这个,以→因为,谓→称呼。

译文:聪明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提问感到耻辱,因为这个称他“文”。

我百度查了一下为什么称“文”?

古代有地位的人死了以后,给他另外起个谥号。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不服气,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为什么可以称文呢?”

孔子就说了上述表扬孔圉的话。

“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个宾语就可以省略。这时“以”字可以理解为“拿来”、“用来”。

例如:

①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衅钟。”

之→去,以→用来,衅→祭。

“以衅钟”就是“以之衅钟”,意思是“用它来祭钟”。

译文:梁惠王见到了说:“牛去哪里?”对方回答说:“将它来祭钟。”

四、为

给、替、因为

例如:

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为→给,谋→办事,忠→尽心尽力。

译文:别人操心办事儿可以不尽心尽力吗?

②一羽之不举,不用立焉。《孟子.梁惠王上》

羽→羽毛,举→举起,为→因为。

译文:一根羽毛都拿不起来,那是因为不用力的缘故。

“为”字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例如:

①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加益。《庄子.秋水》

潦→涝灾,弗→不,为→因为(这个),益→更多

译文:大禹时代,十年有九年要遭遇洪涝灾害,但是海水并没有因为这个而增加。

今天学习了介词的内容:

于、乎、诸、以、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