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十五
有读者在后台提问:为什么一本好书需要读十遍以上?
由此,我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好书是经典,慢即是快,逐字逐句去分析才能更快地从字里行间找到作者要表达的精髓。
一遍不行,就两遍嘛..两遍不行,三遍,四遍...十遍行不行?
这里的十遍,仅仅是强调一个【反复、大量】研读的过程,并不是指代一个绝对数字。
庆幸的一开始选择读书的三观是受到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读书法三条核心:
001 读书要读经典(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
002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003 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
——“我认为对的,因为我认为对,所以我去坚持。”
简单、相信、坚持到底。
决定好书至少读十遍以上,不读懂一本,不翻开下一本。
提供一个一天读一本经典书籍的【理想状态】的场景。
第一遍:睡前读。
一般睡前,我会把第二天要读的书先通读第一遍。然后放在枕头旁边,一般梦境和书相关哦,神奇吧。然后早上起来不着急读第二遍,而是先打开电脑记录读完第一遍的想法,看看有哪些还记得。
享受一份丰盛的早餐,然后才开始读第二遍。
第二遍:找到印象深刻的场景。
读第二遍的时候开始留意一些细节,哪些印象深刻?然后写下3——5个场景或细节
第三遍:搭建框架,找到核心支撑的观点
然后休息一下,做点其他事情,开始读第三遍,这次着重框架和体系,找到几句最核心的观点和话语。
第四遍:整合阅读
到了第四遍就结合第一遍的新鲜+第二遍有趣的场景细节+第三遍的金句,再通读一遍,带有愉悦的心态去享受这段阅读之旅。
第五遍:批判性思维
第五遍就以一个批判性思维去读了,就是不苟同。尝试这本书的作者坐在你的面前,然后你和他斗斗嘴,对书中的一些观点抱有怀疑和审视的态度读一遍。
第六遍:关注作者本身。
这时候我会透过书去关注到作者本人,就是越过书去关注作者这个人的本身,了解他的生平,看看他其他作品辅助,相当于跨越时空地去结交一位有趣的灵魂一般。这个过程一般能发现其他的亮点,像太阳般温暖和闪耀。(比如在看《深度工作》这本书的时候,我又翻阅回《优秀到不可被忽视》维基百科了一下作者本人)
第七遍:落地。
到了第七遍一般就是下午三点以后了,午后下午茶,一般换一个环境,呼吸着不同的空气来重新阅读一遍,留意框架、留意场景,留意作者的构思。到了第7遍,往往是落地的过程,就是直接结合【现实生活】来开始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更有甚者,直接开始养成某种习惯这样子
第八遍:在枯燥中寻找新鲜感。
到了第八遍往往是感觉有点“厌烦”这个作者的感觉了,甚至你会出现轻微地呕吐感,但不要心急,多喝几杯水,尝试从后往前翻或者任意跳读章节
第九遍:freestyle,加入多元因素。
到了第九遍就接近晚餐了,可以freestyle一下,看看身边的环境,听听音乐,随意翻阅,甚至你可以跳跳舞,和身边的人沟通书中的想法等等,以不同的形式创作出来(不一定是写作,可以是画画、演讲、和人闲聊等等)
第十遍:“感受”
第十遍开始之前,4和10都是特别有“仪式感”的过程,可以用手摸书,感受字里行间的“温热”,只是去“感受”,然后回头看看第一次读过后写的东西,往往只会觉得“浅薄”,然后再开启一个25分钟倒计时,写稿件。
第十遍读完,掐网。闭嘴,开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