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日本作家写的畅销书,读起来出乎意料的轻松,大概是我所读过的最平易近人的心理学书籍了。
此书能让我们活得更放松,更追求自己内心的平和。如果此时你内心烦闷不安,压力山大,如果你纠结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厌恶人际关系,读它,读它。一定能够让你抖下满身包袱,轻装上阵再出发。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他否定了弗洛伊德的原因论。阿德勒认为现状都是我们为了达成自己此刻的目的而创造出来的。我们甚至不惜代价用千万种手段努力去造就现状。比如说,如果一个问题青年抽烟喝酒,弗洛伊德会从这个青年的原生家庭、成长环境去找原因,认为是由于这个孩子的从小就被父母忽视,或从小被虐待长大等。但是阿德勒则认为问题少年抽烟喝酒打架是为了达成报复父母或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这样的目的。
我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弗洛伊德,学习《梦的解析》,后来看武志红的畅销书《巨婴国》等等。他们的作品无不是信奉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给我们社会营造了一种氛围:无论一个成年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可以把责任推卸到原生家庭上。
现在看到阿德勒关于目的论的心理学观点,感觉满目清凉。原生家庭,也就是我们的父母,总算可以卸下这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为自己孩子的一生负责,哪怕他们已经成年)了。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人的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以前有听说过人的烦恼来源于自己的能力匹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当时对这句话也颇以为然。但是现在读了《被讨厌的勇气》,感觉还是更认可人的一切烦恼皆来源于人际关系。因为当我们烦恼于自己的实力比不上自己的野心时,很多时候,野心还是来源于和他人的比较。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葛优躺在沙发上,刷着朋友圈、微博的时候。看到这个朋友又去哪里哪里旅游了,那个同事住上了多大多大的房子,还有那个同学有个多么多么高富帅的老公,焦虑和烦躁会渐渐从心里生出来。这里的焦虑和烦躁其实是他人映照下的自己的能力不足,自己的实力没有比上自己的野心,说白了,焦虑和烦恼还是来源于与他人的比较。如果这个宇宙只有自己,就生不出这份烦恼了。所以,我认可“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摆脱这份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阿德勒认为解决之道在于不要活在他人的期待中,将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开来。更提出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他人讨厌。但是,在书的末尾,也提出阿德勒认为幸福来源于他者贡献,而对他人的贡献实在很容易走偏为满足他人的期待。其中的界限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仔细的把握。
对于本书,其中的绝大多数观点我都很是认可,但还是有本人觉得可以讨论的地方。作者认为人生无法提前计划,能做的只有认真跳好此刻的舞。脚下的舞步自会带你到达该到达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我们并不能提前知道。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没有活在当下。作者把计划未来和没有活在当下画上等号。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我们提前计划,我们的生活难道不会更有方向吗。《一生的计划》作者格莱恩.布兰德对成功的定义:成功就是事先设立的、有价值的目标被循序渐进地变为现实的过程。这一过程因平衡的生活而得以坚固,因信念而具有意义。这是成功的定义,也是生活的意义。对未来有期待有目标并不代表就无法专注的活在当下,不代表就跳不好此刻的舞了。想起我在大学时候的座右铭“专注脚下,心存梦想”。正是那一朝一夕专注于脚下的舞步,我得以在大学毕业时考取心目中的理想单位。所以我认为为未来提前计划与跳好此刻的舞也就是活在当下,二者并不冲突。无论以后的结果如何,为了梦想付出的这个过程,这些日子都是值得肯定的。
万事万物都有着它的不同方面,不存在绝对的谁对谁错,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源于此。无论是否提前计划人生,只要人生活得尽兴活得淋漓通透,就是最大的感恩。
总的来说,这本书读起来毫无压力,许多观点读来如沐春风。仿佛世界就如哲人所描述的那般简单。幸福人人唾手可得。不过,真正实践起来,还是需要多读几遍,以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