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認知呢?
认知人们获得知识或應用知識、對信息加工的过程,它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我們對外界的感觉、知觉,我們的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都是我們大腦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並經由我們主觀或客觀的头脑的加工处理,從而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我們的行为的过程,這個過程也就是認知過程。
在3-6嵗的童年時期,个体會在家庭氛圍、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的行爲模式、應對模式、與外界的互動等因素作用下種下認知風格的種子,然後隨著腦的成熟以及心理的逐步發展,過往的認知在與微觀環境、生活事件中不斷的相互作用、强化,最後開花結果。
一個人的認知也是我們如今説的“格局”、心智水平。一個人的潛能與成就與心智水平密不可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則關於洞穴人的暗喻,用來比喻一個人的認知恰到好處。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企圖跟傻子爭辯,因爲他們會將你拉到他們的水平,然後用超强的理論戰勝你。
痛苦源於認知太低,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認知太低意味著固化的思維,而導致固化思維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的歪曲性信念,也叫認知失調。諸如讀心術、算命術、個人化、負性過濾、非黑即白、正向折扣等。
例如儅個體有讀心術這個歪曲性認知的時候,個體會因爲這個認知導致人際關係的衝突,從而產生痛苦。有讀心術必然也就有算命術,算命術會導致個體自證預言,也就是潛意識裏讓不好的事情發生從而去應證自己的讀心術,兩者相互作用下,個體也就產生更多的負性思維或情緒體驗。痛苦,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如果個體有個人化的歪曲性認知,人際關係免不了會時常陷入衝突,内心痛苦也自然相隨。
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本質上也是我們如何認知外界,如何解讀人事物的意義。換句話説,角度對了,哪裏都是花園。如果你感到痛苦,也許是你看世界的角度不對。
除了歪曲性認知所導致痛苦外,一個人的認知與欲望的拉扯也會導致痛苦的產生。當個人的能力不足以讓他企及他的欲望時,個體也就陷入了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中。如果個體無法平衡兩者衝突,亦或是找不到更有效的方式去拉近或解決内心的衝突時,他的靈魂就會開始被拉扯、撕裂。
認知低的人通常都位於心智水平的最底層,也就是被潛意識操縱的階段。潛意識裏藏著我們的防禦機制、應對模式,以及過往經驗所形成的認知風格,而大部分的它們都是負性的。
心智水平越高的人,越是能夠擺脫潛意識的桎梏,成爲了潛意識的主人,擁有積極的自我認可,具有動態高效的平衡能力以及應對能力,生命鬆弛又充盈,幸福的體驗感也更高。
一個人的認知所導致的痛苦與其家庭背景、社會地位、學歷成就并不是正相關,提高認知水平也意味著心智的躍遷。心智的躍遷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就是心靈的成長與蛻變。
每個人存在於世間都需要成長,這個成長指的便是心靈的成長,正如,人生是一場生生不息的修行。
如果你想要獲得心靈的成長,遠離精神内耗,遠離情緒的席捲,遠離生活的一地鷄毛,不妨透過自我成長團體訓練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