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曾经看了一篇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名字叫《年青的时候》,尽然被深深触动了。
网络上这样评价:
张爱玲的小说《年青的时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被忽略了的短篇佳作,其独具的特点显示出鲜明的不可替代性。
小说通过一段年青人的情感经历,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展示了人生固有的、普遍的、深层的"底子",以深刻的哲学内涵表现出对特定时代的超越,可谓寓哲理于凡俗,寓大悲于平静。创造性的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其艺术形式上的突出特征。
大学生男主潘汝良,因为一次偶遇女主,意外发现女主的侧脸像极了他一直都在随手涂鸦,画出的一张简笔侧脸画像。
男主是个爱国的好孩子,可是他对于中国人没有多少好感。
他也是个骄傲的人,他有庸脂俗粉的姊姊,但他的择偶标准不是她姊姊那样的的女人;他有个爱听绍兴戏的母亲,但也不是他母亲那样的女人。
他心里喜欢上了女主,一个俄国女孩,因为那个被他画了千百遍的高鼻梁侧脸。
但是男主又是个极传统的年青人,在他心底有个标准——“照说,一个规矩的女人,知道有人喜欢她,除非她打算嫁给那个人,就得远着他。在中国是如此,在外国也是如此。可是……”
可是女主没有远着他,反而跟他主动交往,他又不得不为她解释开脱——“谁不喜欢同喜欢自己的人来往呢?难道她非得同不喜欢她的人来往么?”
男孩子的心啊,情窦初开时,竟也是这么矛盾复杂,一样的患得患失。
他纠结着如果“要实现他的理想,非经过一番奋斗不可。而医科要读七年才毕业,时候还长着呢,半路上先同个俄国女孩子拉扯上了,怎么看着也不大合适。”
然而他又有些沉迷,开始相思,当相处后渐渐“比较懂得沁西亚了。他又并不愿意懂得她,因为懂得她之后,他的梦做不成了。”最初的神秘感消失了,这种爱情开始让人犯愁。
“他不喜欢她的邋遢脾气,可是他竭力地使自己视若无睹。他单拣她身上较诗意的部分去注意,去回味。他知道他爱的不是沁西亚。他是为恋爱而恋爱。” 他真是一个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的男孩,很理智,很理想化。
“他背地里学会了说:沁西亚,我爱你。你愿意嫁给我么?”
他没有说出口来,“可是那两句话永远在他舌头尖上。他觉得,一个不留神,难保不吐露那致命的话——致命,致的是他自己的命,这个他也明白。冒失的婚姻很可以毁了他的一生。”
看吧,他想得太多太多,多危险啊,说出来后果太严重了。显然,他太清醒了,完全没有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然而……仅仅想着也是够兴奋的。她听到了这话,无论她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一样的也要感到兴奋。若是她答应了,他家里必定要掀起惊天动地的大风潮,虽然他一向是无足重轻的一个人。”
这就是所有陷在恋爱中的年青人波涛起伏的心理活动。他也自恋的以为女主是爱他的。
可是想到结婚,他更害怕失去自由。
当第一次意识到这一层,“他立刻把向沁西亚求婚的念头来断了。他愿意再年青几年。”
到这里,男主的初恋算是主动结束了。
也正是在他心里上上下下,决定放弃她的时候,女主却告诉他,她要结婚了!是惊喜?是失望?不知道,终归他如愿以偿了,自由回来了。
然后,他又想不明白了,“自己已经是够傻的,为恋爱而恋爱。难道他所爱的女人竟做下了更为不可挽回的事么——为结婚而结婚?”
男主受邀去参加了女主的婚礼。婚礼结束时,亲友们一一跟新娘吻别,他“远远地站着,怔了一会。他不能够吻她,握手也不行——他怕他会掉下泪来。他就这样溜走了。”
这篇短文将一个男性恋爱前,恋爱中,恋爱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实在极致,身为女人,我们从来不知道恋爱中男人的想法,这篇小说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去了解。但是偏偏是张爱玲的手笔,那种冷静到极致的手笔,却叫读者看了极不冷静。
小说通过男主的眼睛看社会,看世人,包括他的父亲,他的母亲,他的姊姊,以及神甫,僧侣,新郎,等等,寥寥数笔将当时的社会现状深刻地揭露展现。
这真是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文,我足足看了不下十遍,迷恋着张爱玲的文字,却又学不来她的笔法,每一句话都透着看透一切的不屑,好似社会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只是我们太大惊小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