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志方(媒体人)
上周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刘固盛作了一次关于老子《道德经》的讲座,我们前往学习。刘老师说,老子的《道德经》在外国被称为中国的《圣经》,具有现代性、世界性,它超越了历史,超越了宗教,在国外的印量甚至超过了被称为群经之首、群经之始的《易经》。
1、不妄为、上无为、无不为。谁是无为?
讲《道德经》,而且仅仅用一个半小时讲《道德经》,则一定要讲老子提出的无为。刘老师说,很多人都对无为有一种误解,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实际上无为有三个层面的意思。
无为首先是不妄为,也就是不违背规则。第二是,上无为,下有为,君无为,臣有为。这句话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企业,你的老板,不能什么具体的事情都做,老板只管路线、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及大的决策,具体的事务则应交给总经理,以及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也就是各行其职。
如果一个老板,什么具体的事情都插手,都去指手画脚,必然会让员工或者是总经理以及部门主任,感到困惑,感到束手无策。必然降低工作效率,反让员工们做到了无为,那你的企业真的就无所作为了。
第三是,无为,无不为。也就是管理的最优化,做到内圣外王,也就是做人做到圆通。刘固盛老师讲到了曾国藩,王阳明,他们都是无为无不为的典型人物。我读过各个版本的《曾国藩》,发现曾国藩做到圆通,也是花了很长时间,吃了很多亏才悟到做到的。
刘老师所讲的这三点,非常有道理。在这里,我还给大家介绍一下来自美国的脑科学专家的第四种理解:出神入化。
美国的脑科学专家们认为,无为是一种出入如无人之境的境界,是出神入化、庖丁解牛的境界。这种无为之境,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达到的,我个人的理解是,无为的境界,也就是你做什么事情,都处于非常轻松的舒适区,而这个舒适区的获得,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刻意的练习来达到。(明日,亲子国学课堂将推出原创文章,解读美国学者对老子无为的研究)
2、“会叫的孩子有奶喝”,我们该如何自处?
刘固盛老师最后讲到老子的《道德经》对人生的启示。他也讲到了三点,第一点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也就是要告诉人们,处事要学水,要低调,居善地,心善渊。
这让我想起了《易经》中的谦卦,谦卦的卦象上面是地,下面是山,也就是说,山在地底下,形容一个人呢,很有本事,有能力,但是他把自己放在很低很低的位置,低到地面以下,让人根本就察觉不到。而这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谦卦是64卦中最吉祥的卦象,它告诉人们做人、做事长盛不衰的根本法则(我的头条号内有关于“曾国藩”的文章,其中对谦卦进行了解读),这与上善若水的理念是一样的。
道德经对人生的启示第二点,身重于物。《道德经》中提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易经》中提到的则是天、地、人。人亦重要,与天地一样。也就是告诉人们,关爱自己,不要太过于追求名利、金钱、物质。这一点,其实大家道理都懂,但身处这样的一个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能有几人抵挡得住呢?
《道德经》对人生的启示第三点,以德报怨。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而这一点,跟孔子的一句论语意思差不多,孔子倡导仁,而他最后强调,“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大意是说,对于仁,你已经得到了,你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对于这一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非常的实用,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我们不争不抢,谦虚谨慎,但是总有那么一批人却要争要抢,骄傲自大,有时反而是“会叫的孩子有奶喝”,这到底该如何自处呢?
孔子的这句话就给出了答案。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你一直在修行自己的德行,你现在已经做到了?那你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了?意思是你的重心本应看重德,而不是利,这与老子的以德抱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我的孩子不培优,上名校就无忧了吗?
您对培优怎么看?刘老师的回答十分干脆:我的孩子没培优,也不会培优!考上北大清华又能怎么样呢?考上名校就无忧了吗?”我最反对的就是现在的家长从小学就开始,给孩子安排特别多的培优课,培优是可以立杆见影,这都是表面的,可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创造力的培养,更加重要吗?人生可是一场马拉松啊!“
刘老师主张孩子把学校的内容吃准吃透就可,不要把孩子逼到深更半夜还做各种作业。但愿,刘老师的建议能给部分孩子减减负。
听国学、关注更多内容,请添加亲子国学课堂微信公众号(yisiwei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