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参加趁早写作100天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日课之一,就是今天这篇“怎样获得写作灵感”。
首先是因为潇洒姐提到了赖老师的《如梦之梦》。一提到戏剧,我就两眼放光。
作为一个资深的戏剧爱好者,和长期以戏剧作为副业的工作者,一票难求的《如梦之梦》,我有幸看过7遍。
赖老师说,“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无常的缩影。”
每当我身处剧场,看着台上人演别人的故事,台下人看别人的故事,而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总能对人生之丰富百态产生各种想法,会立刻分享给朋友们或者记录下来。这就是灵感。
所以,捕捉灵感第一条,是沉浸自己的兴趣爱好中,让灵感自然流现。
聊天和互动,是我的另一重要灵感来源。
举例来说,我做职业规划咨询,需要对谈各种背景的来询者。作为咨询师,需要倾听、找问题、给建议。这个过程,我的思维非常活跃。启发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梳理自己。不管是共性问题还是个性问题,总能找到特别想写下来的角度。
我认为这个灵感捕捉的关键,是积极思考。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用进废退的器官,越训练,越高效。积极思考可以刺激大脑神经元的链接和增加神经网络的运行效率。当你感到新的念头不停往外冒的时候,就是因为神经元网络更通畅了。
我们大家每天都会用很多时间在微信聊天。有意识地在聊天中积累故事,觉察互动中那些让你突然冒出一句金句的时刻,这也是灵感。
再比如,我要求自己,为了不白花时间和钱在各种知识付费上,无论是收费课免费课,还是读一本书,只要时间用上去了,一定要有至少一个输出。可以是形成一篇短文,可以是在咨询或者培训时成为素材,还可以是跟朋友或同事分享感受。就像潇洒姐说的,“能够落实到行动的,才算真的灵感。”
第三个灵感来源,我管它叫“空”。
想不出了就不要想,累了就休息。念头应该是流动的。每个人都得找到疏通心绪的一套放松体系,前提就是充分了解自己。
比如冥想、健身、旅行、音乐等等。试着恢复到一个“空”的状态,就会很自然地接受到新的灵感。
而关于如何记录灵光一闪的时刻,如何整合成文,这属于个人写作习惯的培养问题。一切的前提,都是你想说,你想写。
所以灵感是什么呢?
灵感应该是一颗与万物对话的心灵,是一种感受和觉察生活的能力。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灵感,因为我们都在努力的好好生活。
我是多年金融、地产的理工科背景,但心里住了个大A(霍兰德代码)。我的艺术家音乐家好朋友们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是:祝你灵感不断!
我很喜欢。
也祝大家灵感不断!
【本文由“Libby博士的职场理想”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公众号“Libby博士的职场理想”。欢迎关注,一起探索更值钱更精彩更自由更有意思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