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完大娃,顺路去了一趟超市。城市虽小,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一两家大型超市。拐一个弯,就到了一个超市边。
炎炎夏日,最消暑的水果莫过于西瓜。圆圆绿绿的大西瓜一见就欢喜。我毫不例外,一进超市就在西瓜堆里寻找最漂亮的西瓜。挑西瓜我有两个绝招:
1、看外貌。先看西瓜蒂是否新鲜,再看西瓜外形,一定要选那种水光溜圆的西瓜,个头大,浑身饱满的且抱在手里很沉甸甸的份量足就是最好的瓜。
2、听声。手握拳头状,用食指轻轻敲西瓜,侧耳听,“咚咚”响声清脆的为上等瓜。
用这两点买瓜,十拿九稳。这项挑瓜本领受老爸耳濡目染。生活中也会有失手的时候。现在种瓜可不比十几年自己家的瓜。现在的瓜大都是棚内种植,施化肥,远不如农家种在田间地头的瓜甜。
最早吃瓜的记忆来自幼年。那时候村子里没有一户人家种瓜。几十年前,瓜大概三分五分钱一斤。每到夏天,我老爸自要去很远的外乡与同村大伯亲自到人家地里采摘,然后拉一拖拉机瓜回来。我家少则分300多则500多斤瓜。这样拉瓜只要两分钱一斤。每回一早出门,我就跟弟弟搬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等啊,盼啊。哪也不去。任凭小伙伴们邀我们玩游戏我们也不肯挪步,生怕错过了最新鲜的瓜。等到所有的小伙伴玩得大汗淋漓回家吃中饭了,我俩还在等,等到日落,等到迷迷糊糊睡着了。大半夜才听到“嘟嘟”的拖拉机声音。
第二天一起床,我们像小老鼠一样抱着西瓜一个个搬到床底下,堆积如山的西瓜瞬间被我们藏起来了,我们则躺在床底下抱着西瓜睡觉。那滋味比吃西瓜还甜。
就这样过了好几年,有一天,弟弟发烧,吵着闹着要吃西瓜,而西瓜已经涨到两毛钱一斤了,老爸却再也不曾拖一车瓜回家。老妈最终咬咬牙,给弟弟买了一个西瓜。也是奇怪,弟弟吃了那个西瓜就退烧了。
第二年的五月,老爸不知从哪里运来了西瓜苗,乖乖,那些年方圆几十里就没有种西瓜的人家。老爸是第一个挑战的人,加上又没有经验,那一年的西瓜又小又少,但丝毫没有挫败老爸种西瓜的决心。有了第一次的失败和尝试,第二年老爸居然扩大规模,大半夜起床去栽种瓜秧,并且全部用上牛粪猪粪。这次收成颇丰。瓜苗长势喜人,花朵繁多,没几天,一个个小瓜就肆意生长,一天一个样。可等不到成熟,就发现西瓜数量每天都在减少。有人在偷瓜。于是,一到晚上,老爸就抗着竹席打着手电筒去山上守夜。白天我们边放牛边守,为了看好瓜,我和弟弟给西瓜一个个从大到小编好序,写在西瓜的肚子上。
我们吃西瓜,一般从瓜地里摘下,洗干净,然后把瓜装进吊桶里,再把吊桶放进古井里,大约浸个把小时,再把瓜吊起来,那个滋味别提多冰爽。后来闲麻烦,就直接吊几桶井水,把瓜轻轻放水里泡,原比冰箱放置的瓜甜。以前不懂,还羡慕城里孩子可以吃冰箱里的瓜。
后来,村里渐渐种瓜的多起来,大家伙一放学就去瓜地里看瓜守瓜,大人们则在傍晚抗着竹席守夜。到后面,干脆在瓜地旁边搭了一个临时帐篷。那些个守瓜的日夜却也令我们异常兴奋。
又过了几年,附近的村庄渐渐也种起了瓜,帐篷拆了,我们也不用去守瓜了。虽偶尔我家的瓜还会被偷,估计是恶作剧,老爸也没放心上。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家保持着种瓜的习惯。我们种瓜只为自己在双抢季节,劳作之余有一口清凉的瓜可以缓解酷暑,不至于中暑。有剩余也是分给亲朋好友尝尝,很少贩卖。老家的瓜,除非是外地瓜,不然都比较便宜。如今正是瓜上市的最佳时节,估计老家的瓜不超过八毛。
现在的瓜比以前的瓜品种更多了,越小的瓜反而越贵了。可我再也吃不出曾经的甜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