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年的第一周,按照以往年度总结早就林林飒飒写好,年度目标和计划也慢慢被清晰地罗列出来。
中午午休的时候特意去看了自己去年的计划目录,包含喜欢的、追逐的、读书的、写作的、运动的、工作的等等几十上百条,百分百完成的不到三分之一。
换一座城市看了五月天的演唱会——17年和闺蜜去的厦门;
每去到一个城市都要去晨跑一次——17年跑过四五个城市;
给自己一场半程马拉松——17年跑完了人生中第一个半马;
去海边露营——去了没去过的杨梅坑,面对大海烤串,抓螃蟹;
上半年完成竞聘转岗——17年5月顺利竞聘并转岗;
每个月给自己做一顿饭——几乎每个周末都下厨一次;
学会20支舞蹈——每周几乎不曾间断地坚持舞蹈课。
……
其他大部分计划只完成了部分,比如该读的书还没读完,该写的字还没写完,该看的话剧还没等到,该见的人还没主动去约。
当然也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并不在计划之列,比如勇敢地辞职,比如顺利拿到驾照。
虽然许多目标没有完成,但这一年并不算不美好。
(2)
一个人的目标本该是阶段性的,在不同时期对自己有不同的要求,在变化的环境对生活也会出现不同的需求。
目标可以有,却也不能作为衡量这一年过的是好是歹的唯一标准。
定目标的初衷是为了让自己接下来的生活更有计划,让时间分配的更合理,让明天过的更有期待,而不是刻意赋予它必须完成的沉重色彩。
前几天朋友写了一篇文,说人不能自嗨,定目标的时候只顾畅想,不顾结果。
我笑说,那我今年计划要减半,不能到了年末自己打脸。
其实我从不怕被自己打脸,因我从不把计划当做是使命必达的结果,它只是我行动的手册,是监督,是期待,却不是唯一。
有人年初定了1个目标实现了它,有人定了100个目标实现了10个,不能说100%完成那1个目标的人就比10%完成那100个目标的人强。
这就跟一个人成功了不一定是靠努力,但一个人不努力就不会成功的道理一样,目标跟努力是充分条件,却不一定是必要条件,更何况是年初的目标。
(3)
读书的时候,因为要过年了就很乐呵,不为什么高兴,就是单纯的开心。
工作后过年就不一样了,一临近过年就意味着又要看自己离目标是更接近了还是又变远了。
身边总会有人问你今年的目标实现了多少,说不出答案,但这些提问也是在提醒自己要去面对这些问题。
朋友圈各种花式的倒计时,各类APP也早已帮你做好了年度总结,每当这个时候你只能选择去面对,去回顾,然后展望。
这些外在的提醒总是在无形中给一年的总结创造了一丝仪式感,无论这一年做了多少,我们都愿意停下来回过头去看一看这一路走来的自己。
早上听广播,听到一段很走心的年度总结,谢谢自己每一份不被别人看见的努力,而这一年我只想给自己的计划写一句话:把当下最重要的事做好,把这一年最重要的事完成。
这一年谢谢自己
转眼2017年就要过去了,
这一年,我们努力过,拼搏过。
这一年,我们有欢笑,也有泪水。
辛苦了这么久,好好地谢谢自己:
谢谢自己
在压力无助的时候
坚持了下来
谢谢自己
在迷茫困惑的时候
寻找到了方向
谢谢自己
在失望绝望的时候
重新燃起了希望
谢谢自己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没有选择放弃
谢谢自己
在孤单寂寞的时候
依然充满阳光
谢谢自己
在别人误解的时候
可以不以为然
谢谢自己
在心累到无言的时候
告诉自己一定要坚强
致敬这一年所有的磨难
你们只会让我变得更强
致敬这一年所有的欢乐喜悦
你们是我生命中的五彩斑斓
致敬自己
你的每一份不被别人看见的努力
在2018年都会加倍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