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菜根谭告诉我们的是,不同的人同样是做好事,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菜根谭原为讲: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布施恩惠的人,不把做的好事挂在心上,也不到处给别人宣扬自己做了好事,那么做了一斗米的善事就相当于给了万钟米的恩惠。
这里的“斗”和“钟”都是古代的计量器皿,钟显然要比斗大;
同样是做好事,利己主义者总会计较自己对被人的帮助,并且帮助别人之后要求被人必须给予回报,这样的人是把善事当成了买卖来做,虽然用掉百镒金钱但是没有一文钱的功德。
这里“镒”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
这段话如果从施恩者角度来理解,也许你会觉得对别人给予了帮助总归是好事,不论后来是如何做的,用功过的评论似乎有点不不公平。
实际上这句话不是从施恩者的角度去理解的,而是从受恩者,也就是接受帮助的人的。
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一个接受别人帮助的人,显然你在帮你的人和你之间处于弱势,如果帮你的人到处宣扬他是如何帮你的,并且时刻的挂在嘴上,作为你来说多少都会感觉自尊受到了贬低,也就是说虽然别人帮助了你,但是他却毫不在意你的感受,这时你的内心最多的想法是他帮了我多少,我会尽快还给他,自己再不愿意处于受人恩惠之中;
但是假如帮你的人,他就当没发生过这件事,作为被帮助过的你来说,不但会感激他对你的帮助,而且还会感激他对你的尊重,这种感激是铭记在心的。
可是帮你的人责令你回报他,那么这个时候,他人对你的帮助已经不重要了,这时这样的帮助已经变成了一桩交易,而且你在这桩交易中还处于被道德的要挟的不利境地,如果说要求你的回报还算公平,实际上你仍会心存一丝感激,但如果要求你做出的回报,超出了你的心里预期或底线,那么这个时候也许就会走向感激的反面。
《菜根谭》的这段话无非是要告诉我们,虽然做好事是善举,但是也要主意方式方法,并且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