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前走的路上,一定会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如何做好接纳这些不确定性的准备,有一句话给了我启发。
菲茨杰拉德:“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当时看到的这句的时候,本想划走(原本是一张图上的金句),但停顿了一下,思考发现,这是一种「灰度思考+黑白决策」的智慧。
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你的头脑中能同时存在两种对立或者矛盾的想法或观点,但你能做到不受外界声音的影响、不受自己主观偏见的影响,依然能够进行独立的判断、决策并且行动,这就很了不起。
当时我是联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曾经因为脑海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然后彼此在不停的打架,总要争个是非对错,去选出胜利一方去执行。
但后来又遇到了非常对立的两面,但这次我分不清哪方才是对的了,我只好都去尝试,去验证。慢慢地就找到了自己的平衡点。
现在看到这句话,我觉得一下子轻松了很多,似乎给了我很大的安慰。
拿其中一个经历来说,就写作这件事吧,「写什么」是写作路上必备拦路虎,写作初期,遇到的是这样不一样的观点。
一方说:写作就是在表达自己,除了写自己已有的,你也想不出其他,所以我们可以写,我们解决了自己成长路上的什么问题,把这些展示出来。
另一方说:这样不行啊,不要自嗨,你要反过来想。不是从自己出发,而是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看用户需要什么,先定个位,围绕定位去写,为用户提供价值。
简单来说,就是围绕「自身角度」来写,还是围绕「用户需求或定位」角度来写?
曾经我很纠结。
从用户需求、用户角度出发,提供价值,这是很没有问题的,我很认同,但问题是,我没有用户,我用户是谁?写什么?他们关心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一概不知。
而解决这些需求问题,市面上也有很多课程,教你定位,起步从 0-1 去做。
但看着有写人物的、故事的、情感类的、追热点的,看着都很无感,写这些?我提不起半点兴趣,让我写十年八年的,一想就觉得不行,对我来说肯定不长久。
于是先从自身出发,写自己的困惑、写自己的问题、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学所得。
后面也发现,两种方向都有人写,也都有人写出很好的结果。
然后我慢慢都接受,在这两端中间不断摇摆,直到平衡。
当然不止摇摆一次,是不断地重复「均衡——失衡——再均衡」这个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不断地在模糊两种对立观点的边界的过程,允许模棱两可,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度状态。
也就是分析问题的时候,不着急做是非对错、非黑即白的判断,去多维度思考,探索灰度边界,找到并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再做出最优解的决策。
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真假可相互转换,真里往往也有假,假里往往也有真。这就是灰度,黑里有白,白里也有黑。
它是两级认知的中间区域,跳出是和非、黑和白、能与不能这样的线性思考过程,用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在灰度中做决策,小范围尝试,试错了及时停止,试对了继续投入。
就像互联网产品,迭代更新的影响很大,所以进行灰度测试,先邀请一些用户参加内测,收集用户反馈,再优化,等版本稳定后再大批量投向所有用户。
我们经常想要追求一个百分百确定的结果,但很多时候是没有很清晰的方向的。
比如毕业了,是继续深造学习还是去工作?
比如毕业了找工作,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比如工作了之后,是要跳槽还是不要跳槽?
这些不是选 A 就是选 B 的结果,因为它随着时间空间的改变,就又会模糊不清了。
为了追求一个安全感、稳定性,我们会错失很多,比如把自己禁锢在舒适区,但也不能什么都做,而是探索各种可能性下的最优解,它不是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一个概率答案。
没有百分百正确,要敢于接受不确定性,敢于接受失败。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非彼即此,它们两端有一个灰度区域,这个区域有各种可能性,我们可以选择其中觉得的最优解去尝试,成功了大量投入,失败了及时止损,在摇摆中不断均衡,找到平衡点,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