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父母》揭开了许多人童年被忽视的疮疤。
读书检视,荧光笔标记下的一行行叙述都正好贴合了她的内心之殇。
重男轻女是那个年代无法抹去的时代色彩,朋友叙述的童年记忆里更多的是挨打,被忽视,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家里无钱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她又是女儿,叔叔说:女儿终究是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庆幸的是她有个读过四年书的妈妈,同样的抉择路口,她的外婆不顾重重阻拦,在那个饥荒年代四处求人借钱供阿姨读了4年书,后来洪水冲垮了学校,成包到户工分制,全村的女儿们被迫辍学……每每握笔写字阿姨心里都无比感谢她的母亲给了她识字的机会。所以尽管叔叔阻拦,但朋友在阿姨的坚持下得以继续求学,阿姨说:不管嫁人不嫁人,读书是为每个人以后的人生铺路,谁也替不了谁的人生,自己读的书就是自己的财富,钱她来想办法。
尽管朋友读书期间成绩并不拔尖,但阿姨说,只要想读,就算是让她卖血换钱她也愿意,这话让人想起了《幸福来敲门》男主角卖血求生存的艰难时刻,但阿姨要面对的是比男主角更难面对的境地,为了养家养娃,每天凌晨1点起床做包子,晚上11:00才能睡觉,中午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儿,十几年来从未休息过,她像一个生活的斗士,无法停歇地旋转陀螺,凭着钢铁般的意志扛着,丝毫不敢懈怠。
这样的母亲可敬可亲遭人怜爱……
在这个拼尽全力求生存却仍就囊中羞涩的家庭里,丧偶似的父亲的缺失,苦命地阿姨就如大海上独自面对暴风雨的水手,孤木难舟。这样的家庭哪还有精力顾的上孩子的内心需求,当朋友向母亲描述自己的苦闷时,阿姨忙着做生意不得不打断或者阻止她继续说下去,甚至有时候呵斥她想太多,这些举动生生地阻碍了她渴望倾诉的欲望,虽然她心里深爱着母亲,但情感上的孤独使得她想逃离这个家,但家哪是那么容易割舍的地方,为了适应,她开始不再在意自己内心所想,将父母的需要摆在第一位,慢慢地,父母眼中,外人视角里,她成了听话懂事,不用父母操心的孩子。
她以为别人赞扬了了,就是得到了认可,以为只要忽视自己,将姿态放低,就能和所有人建立牢靠的亲密关系,她将这种病态的付出方式也用在了友情里,不敢期望甚至羞于开口像别人寻求帮助,生怕坦言自己的需求对他人是一种打搅,但与之相反的是,别人找她帮忙时,她都会放下手头的任何事去做,即使是舍弃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帮助她人达成本也是她想达成的目标,然后在一片欢笑中落寞的转身离开,些许悲凉悲哀。
现在她有了孩子,她常常对自己的孩子大声呵斥,那可是一个善良美好的小女孩呢,这本书让她意识到了这种童年的情感缺失也延续到了她的孩子身上,她竟然经常强调孩子与别人相处时,要顾及别的孩子的感受,否则会交不到朋友,多么可怕的威胁教育呀!人与人之间维持良好的关系的确要花费一些精力,但让人过分压抑自己的内心感受,委曲求全,只会让孩子陷入情感孤独的死循环。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学会倾听并彼此给予恰当的回应才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友好关系的润滑剂。
父母经常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互动才能使孩子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而朋友要警醒的是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注意孩子情绪的变化,乐于倾听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同身受她的每一句话,一起攻克孩子遇到的苦难,分享喜悦等等,我相信朋友在与孩子成长的路上,也能慢慢疗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