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身边人想申诉为自己争取权益的事情发生,包括我自己也有一些时候觉得某些权益被侵犯了,比如工作赔偿金、比如分配的资源不合适等,当企图用和平沟通的方式商讨的时候,总是会被和稀泥,再尝试一下、再忍让一下、再给对方和自己一些机会,久而久之消磨耐心,让受害的人都耐受了。
反观,从一开始大哭大闹的人儿,却是会让对方觉得难办,进而优先满足,达到相关的目的,这是否助长了激烈偏激的处理方式?
两种处理方式来说,差异在于让对方评估自己的力量到什么程度,太温和了对方觉得是自己能够应付过去的,太也满了会让对方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好对付;所以核心在于是否拥有温柔而坚定的处理方式?
我相信是有的。但为什么不愿意直接采取冲突,这也许和我个人议题有关系,我不太敢去面对冲突场景,希望和谐。我想,温柔而坚定有那么以下几点:
1. 试探,扔个石头看看对方的反应,比如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目前的难处,试探对方对这件事的“和稀泥”程度,看接下来是否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这个部分对方很难忍的行为也不需要让我们过于恼火或者后悔,毕竟这是个测试,不进行谁都不知道对方会什么立场。
2. 谈判,对方要求再忍让,自己希望换,双方立场和方案不一致,需要协调一个共同的,比如对方的考虑因素和衡量标准是什么?对方站定立场的难点是什么,攻破那一个点,比如是作为校方的权威和程序正义?那如果保持程序正义的话,坚决要换需要什么程序,自己要承受的风险是哪些?如果不满意解决后果会怎么样?需要什么举证证据?如果不满意这个调和的结果,需要向哪里反馈?
3. 做好长线准备,谈判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对方也是希望对方服从达到自己的立场的,都不愿意退步,所以还需要一些时间成本去磨一磨,也是表现诚意的一部分,毕竟是要增加对方工作量去协调的,同时也是表明坚定立场的一步,定制谈判计划,一次一点突破。
4. 兜底底牌,也是自己的筹码,比如进一步投诉,但这个部分需要注意别把路堵死,可以多方沟通,不一定要把筹码全压一个人/对应部门身上,可以向上申诉,也可以征集外部力量,甚至诉诸法律,当然这一步自己可能也是要想好撕破脸沉住气。
要相信,我们总归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资源整合,放手一试,也许背后靠山就是猛,毕竟其实就算失败了最多也就是回归原点,甚至还因为这波经历把问题暴露出来,促进了协调,好像怎么样都会比现在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