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给父母的5分钟早教课》第一辑 思路篇 第二章 )
当我们了解到了身为父母,我们自己才是最大并且无可替代的早教老师,我们日常的行为举止就是最重要的早教课程。那么接下来我们又要继续来问了,这道理啊,看起来很对,其结果呢也能证实,可是我日常的行为举止到底是怎么影响和塑造孩子的呢?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大家明白了。
孩子往往从十个多月起,大部分在一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开始学习走路。当然,了解过早教的人都大概知道,我们希望孩子在学走路之前尽量多学学爬行,有利于将来的上肢发育和身体协调性。这个话题我们不谈。我们谈谈孩子开始学走路时,大人的应对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学走路时自然会摔倒,这本身也是孩子积累能力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早就提出“学习是在不断尝试中完成”的观点很容易理解。可在这里,让我们把目光不仅仅关注到孩子身上,而是看看我们自己。常见的大人应对孩子摔倒的方式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塑造孩子的不同性格呢,这话怎么说?我们不妨来模仿下,假设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四个人都分别见到孩子摔倒,他们往往会怎样应对?我们逐条假设并进行分析。当然要首先声明,这里的称谓没有故意的指代性,纯属方便形象而已。
孩子一摔,爷爷见到了。那这时候,往往我们看到爷爷会赶紧跑过来一把抱起,并嘘寒问暖,爷爷宝贝咱们的孩子嘛,这是很正常的应对。那让我们来分析下:这种应对方式的好处与不足在哪里。首先爷爷马上抱起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的温暖,帮助孩子养成爱心,照顾了孩子的安全感,很好。但是呢,似乎有可能使宝宝养成摔倒等着抱,越哭闹越被爱的习惯吧?塑造的不利性格因子是依赖性,独立性就显得不足了。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让一个性格坚强的爸爸出场吧。这位严格的父亲注意到了这点,他知道要努力避免塑造依赖性,想教会孩子坚强,自立。因此他看到孩子摔倒时,并不去抱,而是站在一旁大声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孩子的哭闹反而更让他坚定了不能让孩子继续软弱下去的信念。僵持之下,孩子只好“痛苦”的自己爬了起来。很显然,他的方式对于塑造孩子的勇敢自强很有帮助。可是他这种处理方式又会不会导致不好的东西呢?这么说吧,当孩子以后在幼儿园见到别的孩子摔倒时他会本能的去扶吗?他以后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会不会冷漠呢?因此这种应对虽然让孩子开始懂得凡事要靠自己。但可能又埋下了缺乏爱心甚至不再信任他人的负面因素。
这时,奶奶跑了过来,奶奶不仅如爷爷一般一把抱起孩子,充满爱意的安慰,还做了件什么事情?孩子怎么摔的?撞到桌子了啊?哎呦,这个坏桌子,桌子不好,撞到宝宝了,打这个桌子。。。我们有没有见过这种安抚方式?是很常见对吧?孩子听了之后心里特舒服,还是奶奶最好最疼我。我们就继续分析一下:很明显,这种做法虽然有爱心,但它不仅造成依赖性,而且还有个非常大的坏处:没有学会自省,责任感完全缺失还是主动缺失的。我们试想一个从小连走路摔跤都要怪桌子的人,长大以后事情没做好时还会反省自己吗?恐怕永远都是别人的错吧。想想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时不时会不可理喻的同事或同学呢?
而我推荐的方式是,作为一个很赞的妈妈,先过来关切的确认是否受伤,然后蹲下来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予以辅助(非主导),待孩子站起来后立马再给个大大的拥抱,然后还和孩子一起看看,宝宝为什么摔了。刚走路的孩子往往还不会说话,但是能听懂我们帮他所进行的表述,并用一些发音或者表情予以确认。说到这里,明白了吗?我们要表示了关心和爱,还鼓励了他自立自强并予以及时肯定。同时呢?我们还教会他检讨不足和改进。这些是什么的性格因子?有爱心,有自信,有独立,有判断力,有自我的责任感。。。看看,不知不觉,孩子学个走路,大人们就好好坏坏林林总总埋下去多少性格的因素了!
孩子长大会经历多少事情?每件事情上又会被怎样对待?这些对待又诱导出多少他自己应对的方式?这些应对方式就是这么慢慢慢慢的积累成他的人生阅历,积累成了他的性格,积累成了他的人生观。
任何人也无法写出一部百科全书,把所有问题都列出来,教大家如何应对。事实上如果真有人写出来了,那么也几乎不会有人去看,因为要逐条学会的时间可能比孩子长大还要漫长。但,我的建议是,凡事多想想,想想你的做法会导致孩子如何应对?如何模仿?你的一举一动就是孩子将来的性格。
当我们明白了自己是如何影响和塑造孩子性格这个道理,我们就再来谈谈,我们想影响和塑造出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下一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