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有人读千首诗万首诗依然写不出一首诗呢?跟王崧舟老师一起学习《爱上语文3一读书的“厚”与“薄”》,就会明白读书、读诗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才可达到“有益”与“下笔如神”的效果。
古诗词中亭台折柳、尺素难寄的刻骨相思,举杯邀月,孤舟自横的落寞孤寂,纵酒高歌、指点江山的豪迈意气,让人沉醉更让人痴迷。只有真正读懂、读透这些精华之句,才能感受诗词带给我们穿越时空的那份情感,体味到作者生命的温度。
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说:读诗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王老师主张将诗读厚、读薄、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是最终目的。
王老师以纳兰性德的一首词《长相思》为例,讲了读厚、读薄、读活的读诗方法。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很短,不算词牌和标点,总共才36个字。词很浅显,真正的生字就是一个——“聒”,“聒碎”的“聒”,声音嘈杂的意思。而真正的新词也就是一个——“榆关”,榆关就是山海关。先说把这首词读厚。
”语文老师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然不只是重复地机械地念,这样即使念万遍,依然找不到诗的感觉而应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读上一万遍,其义才会自见。王老师认为“书读百遍”是个数量上的问题,还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更是一个质量上的问题。
就层次来讲,书读百遍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把书读厚。要把这首词生发开去、拓展开去、扩充开去、链接开去。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读一读前人是读《长相思》的感受,为自己的理解铺设一个台阶,搭建一个依靠。
一位读者这样解读上片:
“山一程,水一程”,一种含而不露的循环句式,形成“行行复行行”的远离动作,动作的方向是榆关,与“故园”遥遥相对,随着行程的越来越远,造成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产生对“故园”的依恋、渴望。“夜深千丈灯”,夜色深沉,千帐灯燃,然而这不是熟悉的家园的夜晚,怎能不惹起作者强烈的思归之情?这位读者显然是对比的思维策略。将榆关跟故园对比,空间上的张力就出现了;将征途的夜晚跟家园的夜晚对比,情感上的张力就出现了。
我们再看这位读者对下片的解读: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作者多么希望能在梦中返回故园,但是帐外风雪交加的呼啸声使他难以入睡,这小小的愿望也无法实现。辗转反侧的他怎能不埋怨这聒耳的风雪声呢?“故园无此声”,故园有什么声呢?是母亲的亲切嘱托,还是妻子的浅笑低语,或者……
读者仍使用对比的策略。将征途的风雪声跟故园的无此声进行对比。征途的风雪声是确定的,而故园的无此声则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但这个空间又是有一定边界的,那就是没有这样聒噪的风雪声。显然,这里讲的声音绝非一般意义上自然的声音,而是饱含着亲情、爱情、友情的声音。读了这篇解读《长相思》的文字,我们的思维就慢慢地开阔起来,这就是一种读厚的表现。
要将诗读厚,仅仅参考一位读者的解读显然不够。我们再来看一篇:
以“山一程,水一程”六字叠韵发端,是此调正体,而全用口语组织,予人自然奔放之感,为下文“夜深千帐灯”五字拓开地步。此五字粗看亦寻常,细味之则朴素中兼有气象万千,为他人累千百字所刻画不到。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深致推奖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体味甚是,也足见纳兰此句之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我们发现,这一篇的解读就是按照王国维的核心理念来的。读者既从境界这个角度整体着眼,认为《长相思》给人一种自然奔放之感;又从名句这个局部入手,挑出“夜深千帐灯”,细细品味,深致推奖。这种读法,既古典又经典。
第三,参考其他读者的解读时,还会遇上跟自己的理解不同的观点,这时该怎么办呢?
这位读者的解读显然同前面两位的解读不一致,甚至出现了矛盾,这位读者的解读是立体的,是层层递进的,用这位读者的话来说就是情感的三级跳:①亲人的依依惜别情,②征途的萧萧豪情,③英雄的烈烈壮怀情。总体上来看这位读者对这首词的解读是积极向上的。
解读的基调是一样的,依然是正面的,阳光的,积极向上的。把亲情看作是搏击人生风雨的力量源泉,所以这样的解读就非常的励志。
二、知人论世,以人解诗。
为什么同一首词,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呢?王老师认为要深入地了解作者纳兰性德。
①纳兰性德是个天才。出生名门,记忆超群读书过目不忘,成为神童。
②纳兰性德是个学霸。22岁考中进士,为二甲第七名,做了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圣德皇帝喜欢。
③纳兰性德是个专家。主持编撰过《通志堂经解》,将其余的资料编成《渌水亭杂记》,内容广博,涉及数学、建筑、儒学、奇闻异事等。
④纳兰性德是一位大咖。24岁时编写了自己的作品集《纳兰词》,并且非常畅销。
⑤纳兰是一位情种。重视感情与自己的妻子卢氏相亲相爱,结婚三年后妻子去世,纳兰在自己的词作中不断地回忆、书写与妻子之间的深情厚谊。
可惜如此多才多情的纳兰一聚一饮、一醉、然后一病不起,31岁便溘然长逝。
纳兰传奇的一生,也就造就了他传奇的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
三、广读纳兰词,细品《长相思》
读纳兰的《河传》,体会《长相思》中“故园”的“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读《虞美人》,体会纳兰与妻子之间的浪漫生活,用中国画的手法在妻子的罗裙上画出山水花鸟,妻子第二天穿上后便会浮光潋滟,身姿漪狔;读《如梦令》中“又被河声搅碎”,领悟《长相思》中的“碎”,会发现在纳兰的300多首词中,“碎”一共出现了16次;读《菩萨蛮》,纳兰在《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中会不会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问出无奈与惆怅。
当我们了解了纳兰这个人,读了纳兰的词,就能进一步了解纳兰的生命特征和情感旨趣。“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进入到纳兰的《长相思》中去。
四、读同类主题诗,厚纳兰《长相思》。
纳兰词的主题是“乡心”和“故园”,我们可以从孟郊的《游子吟》、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读出作者的故园,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太原早秋》、崔灏的《黄鹤楼》中读出思乡之心。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词,拥有同一颗心,就是对故园的依依留恋之心。这里的乡心,不仅是纳兰的,也是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而且也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就是文化。
读懂一首诗词,不仅要对作者的人生做细致入微的感悟,而且要读众多读者对作品的解读,跨越时间,领悟作者在诗词中的全权之心,琢磨感悟,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我们才能将诗读厚。
第二,读薄:《长相思》上片读薄为一个“身”,下片读薄为一个“心”。“碎”将身心联系,读一首词就可以读懂一个词和一个人。可谓一词,一时间一字一人生。
第三,读活:唐圭璋先生就是把词读活了。他不仅把自己放进去,而且把学生放进去。独活就是当你面对自己生命中没有经历过的一种体验,带你能将自己放进去,使你自己融入到词的意境中去。感受自己的感受,体验自己的体验,这就是将词读活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们随着古典诗词一起长大。踏上自己“山一程水一程”时,是否想到“故园无此声”?听着自己人生“风一更雪一更”时,是否会想到“故园无此声“?往后余生,是不是能活出自己一往情深的《长相思》呢?
读诗的方法:读厚、读薄、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