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知识付费领域的「速成陷阱」,你遇到过吗?

原创首发公众号

在知识付费圈混了这些年,各种情况多多少少都能碰到。

比如那些《3天掌握爆款标题公式,阅读量翻10倍》的课程,内容无非是堆砌“悬念+数字+痛点”的标题模板。学员结课后批量生产《月薪3千到3万,我只做了这件事》《40岁被裁员,我用这个方法逆袭》等千篇一律的标题。

随便打开一个公众号,满眼都是这种东西。读者的思维也会升级,时间久了,难免会对这些套路感到厌烦。

套路用多了,技巧用烂了,新鲜感也就没了。

甚至有些培训老师直接告诉学员:“文章阅读量70%靠标题,标题就是外挂。”如果标题和内容都足够吸引人、有深度,那倒还好。

可如果不是呢?读者肯定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那还会有后续吗?我就经常遇到一些标题写着《不干了,这些东西……》,点进去一看,全是牛头不对马嘴的广告。

这种情况下,我第一时间就会直接取关这个公众号。单纯靠标题套路的后劲“太大”了。

因为知识付费的终极杀手锏是价值交付。

用套路和技巧短期内吸引人当然可以,但不能仅靠焦虑触发,而无价值交付。这是致命伤。

我们知道,文章是可以卖钱的,可以做专栏,可以传递价值,这些都是知识付费的范畴。

但有一点,必须要有货,真正有思想的货。

知识付费领域的“速成陷阱”,让这个圈子动辄暴雷,良莠不齐。

知识付费的老师需要明白:把认知折叠到文字里、课程里,真正交付思想、干货,启发思考,而不是仅仅靠技法吸引人。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比如,某金融科普作者写过一篇关于美联储加息的科普文章,作为社群的培训内容。

他的标题是《从奶茶店排队,看懂美联储加息逻辑》。

标题用“奶茶店”降低了认知门槛,内容用排队时长类比货币政策传导周期,把“标题公式”转化为“认知阶梯搭建术”。

在文章中,他用“排队时长”类比货币政策传导周期,将“拿铁因子”换算成CPI构成权重。这样的培训,这样的知识付费,不仅带有思考,还使用了认知折叠术,把专业逻辑叠进了生活场景。

高下立判。

事实上,当你看到《3天掌握爆款标题,阅读量翻10倍》类似的标题时,你会相信吗?当然有人信,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行,所以才会信。我个人的感觉是,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具备“行”的可能性。

捷径不是每个人都能走通的。

如果真能走通,那恭喜你,你是少之又少的幸运儿。

我最后想说的是,知识付费的核心在于价值交付,而不是短期的流量和变现。如果只是利用人性走捷径的心理,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

&&&&

以下是典型的「速成陷阱」式知识付费课程标题案例

1. 时间压缩型

《21天写作速成班:从小白到签约作者》

《10小时学会小红书爆款文案,接单到手软》

《3天声音训练营:让你的副业收入超过主业》

套路:

用「时间奇迹」暗示「不费力的成功」,忽略技能积累的客观规律(如写作需要至少200小时刻意练习)。

知识领域的速成陷阱本质上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心智操控游戏,不停在刺激认知神经学视角下的"捷径依赖",毕竟大脑的奖赏机制天然倾向于高效率路径。当课程标题用"3天""10小时"等精确数字触发多巴胺分泌时,实质是利用基底核的即时反馈系统制造虚假满足感。这种神经层面的短反馈循环,与需要长期强化的前额叶皮层形成对抗,导致学习者陷入"认知代偿"的恶性循环——用虚假的掌控感替代真实的进步。

2. 结果夸张型

《靠写书评月入5万:下班后抄书就能赚钱》

《学会这招AI写稿法,1小时产出100篇原创文章》

《朋友圈文案必杀技:发条动态收款10万+》

套路:

虚构「确定性暴利结果」,掩盖执行中的变量(如市场竞争、资源门槛、平台规则变化)。

这些标题暗合人类祖先的生存策略偏好——快速获取食物(对应暴利)、规避危险(对应淘汰焦虑)、模仿成功者(对应权威绑架)。当现代社会将认知升级异化为丛林竞争时,速成陷阱本质上是对进化心理机制的商业化利用。要破除这种操控,需要重建神经可塑性——通过刻意练习培养元认知能力,用前额叶皮层的理性控制对冲边缘系统的原始冲动。

3. 认知收割型

《信息差赚钱秘籍:搬运国外内容日赚3000》

《2025最新蓝海赛道:靠抄书摘年入百万》

《平台不想让你知道的流量密码:无脑复制粘贴》

套路:

用「信息差」「蓝海」制造稀缺幻觉,实则教人钻规则漏洞(如搬运洗稿),忽略长期伦理风险。

神经影像学研究证实,当标题使用具体案例(如"某人靠XX月入5万")时,海马体记忆检索会被优先激活。

这些极端成功案例构成"可得性启发式"的认知锚点,而大脑会自动忽略基数概率(绝大多数写作者的真实收入)。这种现象与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描述的"回归均值"规律形成强烈反差。

4. 权威绑架型

《北大教授亲授:3步写出10W+的底层逻辑》

《跟着央视撰稿人学写作,小白也能上稿人民日报》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私房写作课(节选)》

套路:

滥用名校/名人光环,造成光环效应的认知扭曲,嫁接碎片化内容(如节选公开演讲)包装成系统课程。

社会心理学实验显示,光环效应会使人们对权威相关信息的记忆产生系统性偏差:选择性注意,:大脑会优先处理与权威标签相关的信息(如"央视撰稿人"),忽略课程实际内容的结构性缺陷。

5. 恐惧驱动型

《再不学AI写作,你将被行业淘汰!》

《2024年写作副业末日:抓住最后红利期》

《你的写作方式正在毁掉孩子!妈妈必学表达课》

套路:

制造生存焦虑(职业淘汰、教育失败),将学习异化为「救命稻草」。

利用社会比较焦虑,毕竟人们损失厌恶强化。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月入5万"等对比性表述会触发镜像神经元系统的过度激活,使人产生"相对剥夺感"。配合"下班后""发条动态"等低门槛暗示,进一步放大了对"错过暴富机会"的损失恐惧。这种心理压迫完美契合格莱珉银行的反贫穷实验结论——当生存焦虑与短期诱惑叠加时,理性决策能力会被显著削弱。

6. 反逻辑承诺型

《不用动脑的写作法:ChatGPT自动生成爆款》

《零基础逆袭写作大神:会打字就能赚钱》

《突破文笔瓶颈的玄学心法:能量写作训练营》

核心套路:用「反智主义」消解专业价值(如否定文笔训练),用玄学概念掩盖内容空洞。

凡是出现以上的内容,都符合知识付费的认知陷阱,沉下心做课,沉下心交付,也是需要筛选沉下心的人,利用人性走捷径的心理,必然容易被收割。

今天与老伙计、新伙计分享到这,我们要学习,可真正的学习和成长,是今天比昨天好一些,这是系统工程,是需要坚持的长期主义,如同《哪吒》的导演,5年磨一剑,成就了百亿票房,厚积薄发,聚焦,始终是成事的底色,追求快捷成事不太适合我们普通人。

文末彩蛋👇

私信我,送你一份《写作误区和破局秘籍》(含6个写作误区+破局实操办法,均是案例和实操方案等)。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