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体验的核心是用户需求
1.你不是在为自己做设计
每个用户与产品互动的方式和他们的产品体验各不相同,取决于各自的背景和生活环境
想法:不同的用户的文化与生活背景对他们的心理模型的建立(即对外部世界的自我理解)方式也不同,所以产品设计要针对不同的用户对症下药,结合不同用户群的心理,行为习惯,生活背景环境来进行针对性差别化设计
只要计算机技术创新呢层出不穷,总有人会落伍,需要学习新东西
想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之前看起来匪夷所思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像支付宝的日常使用,淘宝线上网络交易,网上教育硕士学位。在技术创新的初期可能需要对不习惯的新接触用户作可选择是否使用新技术的权衡设计,但若创新对用户有实际利益,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则必然会由引导用户学习转变为用户自主学习。(创新三要素:满足用户真正需求,提供很大效率,提供更多信息)
2 一切从用户需求出发
用户对新技术和界面的熟练程度,不同用户的需求与愿望,还有你为之效力的企业或组织的不同类型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设计时,除了满足用户需求之外,用户对产品所涉及的交互技术与方式的认知难度(易用性和可记忆性)以及甲方的商业诉求(拉新、促活、提升用户粘度、商业变现方式等)都是需要考虑和满足的要素(集创思维)
用户的需求和愿望因人而异,也会因使用的产品或网址而发生变化。年轻一点的脸书用户可能会因为网上的广告心生不快,而年长的用户可能对网上广告已经脱敏,别想向她们推销任何东西。
不同的用户群由于其人生阅历、年龄、生活习惯的不同而导致对同样的情况有不同的反应与理解方法。所以不管是设计还是运营,都要找准目标用户后,切合要害,找准用户痛点与痒点有的放矢。
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是在用户需求和产品商业目标之间建立桥梁。商业目标与用户目标差距越大就越需要你下功夫满足两者要求。
将商业目标和用户需求想象为两座大山,作为设计师的你就是愚公,这次的任务不是挖掘铲除,而是帮助用户顺利通过。
而作为用户,首先需要通过的是需求,然后才能进入商业目标。而如何让用户通过用户需求后自愿的顺利的满足商业目标,这座桥梁就是设计师需要考虑的。
比如商业目标是提升现有用户的活跃度,将月活量提升上来。则设计手段就可能是简化用户核心任务流程,突出运营活动板块,提升差异化功能的存在感与使用体验以建立用户产品记忆点等方式来使用户在有需求时选择使用你的产品,或者有足够的理由来继续使用。
一个用户群的特殊场景和需求可以成为非常有用的引子,让你思考可以设计哪些具有普遍性特色来吸引来吸引其他用户群。
书中作者举了一个“通过后台GPS定位,识别到用户离家后自动为用户下载新应用程序来满足在地铁月台没有信号无法更新程序的特殊用户的需求“的例子。这个例子中,对于这个特殊用户群之外的人群,无需等待自动下载更新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
若你的产品专业性极强(如乐高爱好者,高尔夫爱好者),你需要让你的产品极具专业特色。但若你的产品用户基数较大,则需要考虑不同用户的共同点是什么,以使特色功能满足特定人群时对其他人无干扰甚至做到体验提升。
要想使设计优化,需要了解用户在与你的产品进行互动之前时什么状态,你需要了解它们究竟需要什么应用程序的什么特色。这样你会避免落入很多陷阱:把时间浪费在没人需要的特色上,强迫用户使用它们尚不熟悉的新技术等
优秀的功能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用户在产生需求动机时(也就是使用相应产品解决问题之前)所处的状态(周围环境,身体状况,使用媒介等)以及用户的真实心理诉求。
比如IPHONE在电量低于20%后会提示用户是否进入省电模式,若用户同意则会将屏幕亮度调低,亮屏时间缩短等一系列节省电量的措施。
当手机电量过低,用户的首要需求可能是节省电量以维持手机待机,而iPhone预知到这种需求心理自动提示用户并让用户选择是否进入某种状态,然后自动作出操作。
用户所需的操作只有一个选择和点击,其他事情都由手机来处理。
设计不仅考虑到了用户由于电量低而产生的烦恼。
而且考虑到了用户可能正在充电器旁边并不需要节省电量等场景所以给了用户选择的余地。
而又考虑到所有省电操作过于复杂用户可能都不知道这些功能在哪怎么调试,所以最终所有的操作都由手机自己进行,不需要用户进行繁琐的搜寻与操作,消除了用户的学习与操作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