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旨在回顾2024年卫生健康工作成就,并对2025年的工作重点进行部署。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方面,会议特别强调: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均衡发展。积极谋划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落实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功能定位,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抓手推进县域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推进资源薄弱县常态化巡回医疗全覆盖,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近一年来,从全国两会到各级卫健委工作会议,基层医疗建设的话题屡被提及,凸显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那么,基层医疗究竟为何占据如此关键的地位呢?
根据《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到1070785个,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高达94.9%。在服务人次方面,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95.5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贡献了51.8%。这一数据表明,基层医疗机构是广大患者最方便也最容易就医的场所,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层是分级诊疗体系的网底,始终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中之重。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调研显示[2],79.9%选择基层首诊的居民对就诊经历满意或非常满意,主要归因于就诊距离近、费用低、服务态度佳及医保报销便捷。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最前端,承担着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治的重任。自2023年1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迅速开设发热门诊1.64万个,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多达4.31万个[3],有效缓解了上级医院的防控压力,充分证明了基层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关键地位。后疫情时代,多种呼吸道疾病高发,肺炎支原体、前期留存的新冠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轮番登场。《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4]显示,2023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于化学药品类别首位且占比出现上升趋势,并分析指出这可能与上述疾病的高发有关。提示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常见病首诊的关键环节,抗感染药物使用,尤其是静脉给药,需高度关注其潜在风险。
什么是静脉输液,
应该关注哪些用药风险
静脉输液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静脉给药是有创操作,药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给药过程涉及多个环节,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均可引发不良事件。因此,要特别关注如药物过敏反应、配伍禁忌、溶媒及溶媒量(稀释浓度)的选择、配置操作技术要求、配置后溶液的稳定性、静脉血管通路与输液装置的选择等静脉用药各环节的风险[5]并做好防范,才能确保患者静脉用药安全。
基层医疗机构输液安全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卫生健康委及相关学协会大力倡导安全输液理念,然而基层医疗机构基于现状仍有较多未被满足的静脉输液治疗需求。调研发现[6],众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设备陈旧、医疗技术滞后及人才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基层输液安全常被忽视。例如配置环境差、无菌操作意识弱、错拿错配差错率高、职业伤害事件频发等等。以临床常见的抗生素注射剂使用为例:
■不溶性微粒及微生物污染
传统抗生素粉针制剂在配制时,因胶塞穿刺和加药转移易引入大量不溶性微粒及微生物,这些微粒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后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7,8];
■医护职业伤害
传统抗生素粉针制剂配制过程有可能增加具有潜在感染危险的针刺伤发生概率以及致敏性药物吸入风险[9];
■效率及错误风险
传统抗生素粉针制剂配制流程多、耗时长,护理人员工作负担大,难以避免错拿、错配等问题[10];
■成品输液稳定性风险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等)稳定性易受水解影响,调配后的成品输液贮存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均会削弱其效价,导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及致敏物质增加[11,12]。
■应急需求
传统抗生素粉针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军事卫勤保障等极端恶劣环境下,难以满足紧急救治的高效需求。
关注输液安全,
科技如何助力基层医疗发展?
2003年,一部日本医疗题材影视剧《白色巨塔》火热播出,向大众呈现了日本20年前的医疗水平。剧中一种可以“一锤即溶”的抗生素制剂频频出镜引起了医疗行业广泛关注,其使用可在充分保障用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急重症患者节约了宝贵的救援时间,这就是即配型粉液双室袋制剂。
据报道,粉液双室袋制剂自20世纪末就已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医疗机构中普及应用,并成为输液产品升级的重要方向。这类新型输液制剂通过特殊工艺,创新地将药物粉剂与注射用溶剂分装于同一包装袋的两个腔室,两腔室采用密封隔离条分隔。临用时,按压开通密封条将两腔室中的粉液混合并溶解均匀后,即可挂起使用。相比传统的抗生素粉针制剂,具有较为显著的剂型优势。
1.降低风险,保障安全[13,14]
输液安全是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开具静脉输液的处方开始,到整个给药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潜藏着一些极易忽视的安全风险。即配型粉液双室袋一体化包装的设计,确保了药物始终处于无菌状态,全密闭的配置过程减少了交叉感染及引入外部微粒的可能性,从源头上降低了污染风险。同时,工业预装药粉和溶媒,杜绝了错拿错配及转移损耗,即配即用的特点还解决了如头孢类抗菌药物成品输液因临床环节久置所致稳定性下降的问题,全方位确保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另外,整个配制环节无需注射器穿刺、转移操作,避免了锐器伤以及吸入或接触高致敏性药物风险,极大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
2.简化流程,提高效率[15,16]
在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常常面临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挑战。即配型粉液双室袋简化了输液配置流程,可在10秒内完成药品和溶媒的混合,缩短90%的配液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医护人员可将更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患者的护理与治疗,以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品质。
3.适应性强,应对紧急情况[17]
在院前急救、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军事卫勤等紧急、恶劣救治场景中,即配型粉液双室袋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无需复杂的配置过程和特定的配置场所,即可短时间内为大量患者提供及时的输液治疗,为救援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医药工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中均提出“鼓励重点开发和应用新型、环保、使用便捷的药用包装材料和容器,重点发展多室袋和具备去除不溶性微粒功能的输液包装”。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0余个即配型粉液双室袋制剂产品上市,覆盖了基层医疗机构较为常用的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抗感染药物。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粉液双室袋产品均已通过谈判成功纳入了国家医保目录,充分证明了该类制剂的创新性和临床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另外,头孢西丁、头孢曲松等产品已经中选国家集采/集采接续,使该类产品价格已经从百元迈入十元时代,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可及性。即配型粉液双室袋的推广应用,能够全面解决基层医疗输液安全问题,极大提高患者救治效率、节约救治成本、改善患者预后,助力整体基层医疗质量提升,实现医疗服务的均等化和普及化。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卫生健康方面,基层医疗资源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国家相关部门鼓励研发创新和工业布局、优化审评审批流程、国家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等一系列有力举措的推动下,即配型粉液双室袋将成为基层医疗诊疗质量升级的“新质生产力”,值得推广应用,普惠广大民众!
医疗科技进步正全面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设备也被逐渐引入到基层医疗领域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实际效能,以期实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这一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08-29.
[2]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快构建有序就医诊疗新格局[N].中国人口报,2024-09-18.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https://www.gov.cn/xinwen/gwylflkjz231/wzsl.htm.2023-01-14.
[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3年)》.2024-03-26
[5]广东省药学会.静脉用药安全输注药护专家指引[J].今日药学,2023,33(10):721-732.
[6]李想.青海推进乡村医疗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国情国力,2024,(05):12-15.
[7]刘梅,王锦瑜.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来源及防范措施[J].福建医药杂志,2008,30(005):163-164.
[8]付文焕,王斌,施孝金.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相关研究现状及思考[J].上海医药,2012,33(21):29-32.
[9]阳康丽.急诊护士针刺伤发生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034):236-237.
[10]简洁.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73.
[11]Hospital pahrmacy guidelines for establishing BUD sterile compounding,Hosp Pharm 2016;51:654–655.
[12]莫金娜,李汶,温玉莹,等.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有关物质检查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药事,2010,24(08):750-753.
[13]王宇航等.即配型粉-液双室袋与传统包装形式的系统性对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3.
[14]沈敏娜.静脉输液药剂应用双室袋法比照注射器法的不溶性微粒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271-273.
[15]经济参考报.新型输液制剂如何跨过“阵痛期”?[N].2022-06-16.
[16]罗莉,孙宇,夏晚秋等.阿奇霉素粉-液双室袋与传统粉针配制的比较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7,42(8):4.
[17]舒飞,孙蕊,宋凯,张元林,闫家铭,舒丽芯.粉-液双室袋产品综合评估[J].药学实践与服务.doi:10.12206/j.issn.2097-2024.20231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