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是一封迟了十几年的信,是给阿嫲的。
信中这么说:十几年前的那个小朋友,从来没有好好地跟你说过哪怕一句话。到了今天,我获得了一些成长,回望童年已经恍如隔世,总觉得有一些话欠下了很久,应该早些说给你听。
作者在信中回忆了童年时和阿嫲的点点滴滴,阿嫲让他写流水账般的日记时,他气汹汹的问阿嫲写这些的意义是什么,在阿嫲思索答案的十几秒里,她也是忐忑的吧,可能自己是个没上过学的童养媳,觉得文字是种神圣的东西。
作者父母外出打工,他和阿嫲一块生活,“留守儿童”这几个字并没有完全展现窘境,把留守二字拆开来看,是一段漫长的等待时光,以至于爸妈再次外出时,他哭的撕心裂肺,双脚用力蹬着凳子,声嘶力竭。
阿嫲在一旁喊“不要哭了,吃饭了”,不知道这样喊了多少声之后,阿嫲停了下来,眉头紧皱着,看着他,说:“我还要怎么办哦,天哦。”
声线很绵软,有些颤抖,有些无力。
后来回想,他在信里说:我总是放大自己的想念和孤独,而忘了你也同样无助。你希望让我在正确的轨道里长大,不让远在他乡的爸妈失望;但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怎么治愈离开了爸妈的我。
三年级后,作者搬到了爸妈打工的城市,和阿嫲最后的一通电话是以他没有感情的“嗯,再见”结尾。就真的没有再见。
总以为还有时间,没有好好准备,好好告别,就这样,我们在时光里错过。
二
海子说:我年纪很轻,不用跟谁告别。于我而言,告别从来都是不可预测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沉重。
有可能隔壁的老大哥,和往常一样去上班,没走几步就栽倒在地,没来得及和任何人告别。
也有可能,那个女孩不再像往常一样大吼大叫,穿上平常的衣服,挑了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出门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或者那个和你躺一张床说悄悄话,上课传纸条问中午吃什么饭的人,在拍完毕业照,互道再见后,就真的,没有机会再见一面了。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只要不是天人永隔,总会有机会再见,不必太过隆重的告别,但是,也有一句话,永远不变的是变化,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那些“只道是寻常”,就会成为一段不可回头的遗憾。
三
坛子说最近它想起了一件很久远的事,关于一个老房子。
在学校待够一个星期后,回家发现老房子被拆了,一瞬间被一种不可描述的情绪包围,面对着那些石子砖头,仿佛它们都有生命,在岁月尽头向他展示即将消逝的美好。
路边有车经过,司机摇下车窗,冲他喊:小孩,把自行车挪一挪,挡到路了。他像个木讷的机器,微微动了下车子,回忆却是在老房子经历过的事情,像过电影。司机不耐烦的嘟囔,他神游在外。
一阵晚风吹过,什么都散了,那些小男孩的嘻嘻哈哈勾肩搭背,老房子无声的矗立了几个年岁,都化成了风带起的尘土。
去学校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要和这个老房子告个别。
有人说,机场和医院是情绪最泛滥的地方,生离死别,苦不堪言。
也有这么一句话,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在车站和父母告别,是最不愿一遍遍体会的,每次离开家乡,总要装着一脸云淡风轻,倔强的不让思乡情绪流露,可是内心像潮起潮落,苦闷闷的心情像涨潮,拍打着最柔软的角落。
四
曾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大学毕业季,一个室友送另一个时候去火车站,她们说说笑笑,彼此祝福对方,一个人快要检票,在检票口排着队,她拿着手机回头对室友说,再拍一张照,来,比v,两人做着鬼脸,笑着笑着就哭了,挥手作别,泪眼朦胧中,仿佛看到初进大学的懵懂少女,都长大了。
世上告别的对象有千万个,告别的方式有千万种。
和家人分开时,牢牢记得叮咛嘱咐,不要再像在家一样嗯嗯啊啊敷衍了事。
结束一段感情时,不要半装酷半不在乎的说“以后再也别见了”,那样只会让对方更伤心,老老实实的告别,说说最诚挚的祝福,祝他/她好。
毕业了,好好告别,抱抱她们,同窗几年,早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情谊。
还有,告别的仪式感固然重要,用力生活,用心感受才不枉一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