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鲁迅先生的不少作品,像上学期所学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所学的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将从儿童的视角揭示与回忆自己儿时的保姆——阿长的一个故事。
首先大家依然从标题出发去发现问题。
可以看到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个似乎并没有联系的人和书放在了一起。阿长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粗鄙的劳动妇女,《山海经》是“天下第一奇书”,是鲁迅小时候非常想得到的一本书。那么阿长与《山海经》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在文章中就可以找到:是因为鲁迅将阿长与和她毫不相干的《山海经》联系了起来。标题中的《山海经》,在文章中又发生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极其简单,在这个讲这一点的时候,我从b站淘了一个小视频:漫画版的《阿长与山海经》。让学生进行了观看,学生更能够理解出,阿长为鲁迅寻来《山海经》这本书的不易,她是发自心底的爱孩子,了解孩子的需求,关心孩子,有爱心。
其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我们知道在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里面,都有以“阿”字开头的称呼,如阿Q等。这些人物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一个真正的名字,所以就这样表示了。在文中阿长也如是,她是鲁迅家里面的一个长工,是带着鲁迅的姆妈,她本身的名字,鲁迅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只是因着上一个女工的名字,而叫她阿长。而在外在形象上,她“黄胖而矮”,一点也不是“阿长”。在这里面更可以看出她身份的低微,是一个底层的勤劳絮叨,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
再次,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基本上都是对啊阿长的一个贬抑,比如说阿长的名字的来由,喜欢切切喳喳论人长短,睡觉的时候经常摆成一个大字,爱打小报告,讲究封建迷信,有一大套的繁文缛节,踩死了我的鼹鼠……这些都让我对阿长从内心里感到厌恶。包括讲长毛的故事,这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产生新的敬意”,读来其实有厌嫌之意。而后文中,目不识丁的阿长为鲁迅寻得了《山海经》这件事情,所“产生的新的敬意”是两个概念,这里是发自内心的从心底里面表现出来的真正的敬意,因而意义完全不同,前抑后扬,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在前后的对比当中, 将一个身处社会底层,但是心地善良,有情有义有爱心的阿长塑造的生动形象,作者怀念阿长的情感油然而生,最后鲁迅用一句发自内心的呼告结束了此文:“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