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①于道。居善地②,心善渊,予善天③,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④。
【解读】:好的品德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又不与万物相争,把自己停留在最低洼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悟道的人的品性也要像水一样,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怀着空杯心态,不求回报地为大家服务,说话恪守信用、管理善于平衡、做事发挥才干、行动把握好时机。因为不与人争,所以不会犯大的错误。
【注释】
①几:接近;
②地:很低的位置。《荀子》里曾经讲过,“置下为之地”,也就是最下面那个地方叫地。《礼记》里面讲“地者下之极也”,下面最极点最低的位置叫地。
③天:指天的品性。通行本为“与善仁”。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第七十七章讲过“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馀而补不足。”来描述天之道,本能的看到哪低洼,哪缺少东西了,它就会给你补上。
④尤:“尤”字最初是特殊的意思。奇特,超出一般范畴的叫“尤”。比如形容女孩子特别特别漂亮叫“尤物”,后面延伸出责怪的意思,最后尤当名词讲是犯错误,“无尤”就是没有错误。
【个人感悟】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道德经》里为大家所熟知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不是像水来回变形或像水怎样,他讲的是水懂得为大家服务,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安静而又平淡的处于低处,老子说这种品性就跟道特别接近,“道”的核心就是无我利他。再接着老子用“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连续7个排比句来进一步阐述水的品性,都是在解释前面的“上善若水”。个人把这7句话分为前三后四,通俗解释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居善地——前面注释里说了,这里的“地”不是指普通的土地或者住处,而是指很低很低的地方。“居善地”放在7句排比句之首,我理解是做人的基本定位,善于把自己放低,低调做人。
心善渊——“渊”是指特别深的水潭,表面只看到水,里边是空的。它下面还有水。这里的“渊”与第四章里“沖”、第五章的“橐龠”都是指一种虚空的状态,按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保持空杯状态,放低自己才能更容易接纳不同的意见。
予善天——天的品性,看到万物不足它会默默补上,补足的同时又不索取任何东西。道的核心是“无为”,“无为”的核心就是不带目的地去做、去付出。“予善天”就是始终付出而又不求回报,不标榜自己,这也是低调做人的核心。
这三句个人理解都是讲定位的事,讲做人的事,放低自己、善于接纳不同意见、付出不求回报;后面四句可以理解为具体怎么做事,怎么把事情做好。
言善信——这句话就好理解了,说到做到,不失信。
正善治——“正”是管理,善治,善于治理。对于管理的职务他特别擅长去操作,这叫“正善治”。水是特别善于治理的,什么地方旱了,什么地方涝了,旱一段时间以后就会下雨,涝了水就会停,等等。在整体的大局面里水是保持一定平衡的,这是一个大的管理系统,这叫“正善治”。
事善能——“能”就是才干的意思。比如水可以冲刷污垢,水可以载舟行舟,我们现在用水来发电等等。这个“能”也可以理解为蓄积能量,力量一旦发出来,能把石头都漂起来,再坚固的城池,大水来了以后都能给冲垮,这叫“事善能”。
动善时——行动起来善于根据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春天的时候万物需要生发了,小草需要向上长,树木需要发芽,这时候春雨会及时的来到,来滋养大家。水到夏天的时候就变成雨水、河水,到冬天就会变成雪和冰,根据时间不同会变化。这叫“动善时”,就是行动都会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变化,考虑到时机是否成熟再去做事的。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讲的这些品性,其实都是非常高明的做事的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品性体悟透了,在做事会知道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如何因势利导,因形而变。老子讲的这些品性都是在解释前面的“上善若水”,就是悟道以后怎么能做事像水一样具有这种品性。
2019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