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早上起床
“妈妈,我要妈妈”
“妈妈,不要走”
“妈妈,不要上班,我不要你上班”
变成
“妈妈,我送你到门口。再见”
三个月后
快两岁的小宝开始了每天早上的分别一哭。
听说过呵欠会传染,现在我知道难过也会传染。
每天两个宝贝一起哭着叫“妈妈”
二个月后。
大宝早上睁开眼变成了“妈妈,我想让你到我幼儿园。”哭。。。
我每次一次,二次,三次说“宝贝,幼儿园只能小朋友去,妈妈是大人,只有等你表现好了,老师才会在运动会或者校园开放日时让妈妈去”
每天重复一直连续一周,除了周一我送她的时候。
昨天晚上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里面第一章交流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其中提到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谈话的原则是理解和共鸣。
今天早上立马就现学现用,从她早上睁开眼哭着说“妈妈,我想让你到我幼儿园”。我笑着抱抱她“嗯,妈妈知道你想让妈妈到你幼儿园。”
她立马就笑了,然后我拿起她的宝贝鸭鸭,来快跟鸭鸭说早上好。
她开心的抱着鸭鸭说早上好,边拿起衣服,“看我自己会穿衣服。”
效果只维持5分钟,
又陷入死循环,我再一次说“嗯,妈妈知道你想让妈妈到你幼儿园。”魔力再现。
这次等到我拿包时,她再次爆发,这次是我怎么理解和共鸣都没办法的。
然后我说出了书上的反例,错误的说法。“如果你再这么说不清楚的话,明天早上起来,你就看不到我,我就悄悄走。”好嘛,这哭声更大了。
最后,实在没办法,还是强制脱身走的。
后来路上再翻书,就看到了我刚才的错误做法:恐吓-不端行为的邀请函。书上不仅说了此情况的严重性,还举了个实例,,就是不用威胁,直接付储行动。这却和我的情况不同,难道要直接走?
明天早上,决定直接抱抱她,告诉她妈妈下班就回来了。不知道会是什么的效果?
育儿的路长且远,让我们且行且努力吧。
育儿之路小结
1.我们是父母,但不一定会做父母。
2.不要仅仅成为父母,要成为身为父母的人。
3.父母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彼此尊重,不要口不择言。
4.与孩子沟通时,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行为。
5.和孩子谈话的原则,理解和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