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依旧在哗哗啦啦地下着。雨水顺着窗玻璃往下流,流成了一幅动态的画,不时地变换着画面。难得有这样闲暇惬意的日子,听雨,看书,写字,想心事。
这些天感觉心中累积了很多东西,比如关于学区房的讨论。有书友说,读着读着,感觉像没写完的感觉。我自己也是有这种感觉的。心中又很多想说的,想写的,但是又没写出来。想想,还是没有静下心去的缘故。还有书友对于学区房要发表不同的看法,在想:如果我写完了,我们的想法会不会是一致的呢?因为我也知道,有了学区房,并不一定就是拥有了优质的教育,我们只能说是拥有了教育资源而已。如何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变成优质的教育,关键还在于家庭教育是否到位。如果孟母只是在三迁之后就放手不管小孟子了,历史上就会少一个“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学区房代表着一个群体:能花重金买学区房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会高一些,孩子的整体素质相对也会好一些,名校的文化底蕴、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相对也会好一些。水涨船高,在名校学习的孩子的整体水准就会比普通学校高。学区房贵自然有它的道理。
说到群体,想到了大鱼的共读《乌合之众》。之前自己总是知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经典语录,通过大家的领读与讨论,又知道了关于群体的一些心理学基础和理论。呆在大鱼这样一个爱读书的群体里,最大的感觉就是读书少。看着书友们的分享,觉得哪本书都很好,但是确实又没有能力追上大家的脚步。唯一能做的就是买书,把大家推荐的好书先买下来。书友们在说,书多了怎么办?断舍离!这对于我来说是行不通的。我舍不掉我的书,哪怕是曾经放了很久,又不太好的书,我也舍不得。在有限的空间里,我选择了拆掉衣柜,装上书柜,来存放我的书。书,之于我,是命,又怎么舍得丢掉呢?
朋友的儿子高考了,因为报志愿我们聊了许久。她说,我们在一起似乎可以找到共同的话语,坚定了她为儿子选择志愿的决心。很多时候我也觉得,有些人可以坐在一起聊,很开心,聊工作,聊读书,聊心境;有些人可以坐在一起聊,聊东家长,聊西家短,聊儿女淘,聊老公烦,但是总感觉好像不怎么搭调。难怪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说法。聊天,也是要有共同性的。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这或许就是群体的力量。因为一个群体可以让“每一个人的个性消失,”可以让“感情与思想都再关注于同一件事”。因为有了这样的群体,有思路来总是不会孤独的,总是会有力量的。“乌合之众”也是众啊!
听外面的雨声,说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