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个亲戚跟我讨论其孩子学习上的一些事情,突然感慨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电话完,其还跟我说需要说服孩子。很多时候就这样,发现对的事情不一定能够推得下去,错误的方式可却始终在进行,焦虑的情绪就会产生。
如果健身或者了解健身的人都会知晓一个道理:肌肉增长的原理是通过超负荷的运动来破坏掉肌肉纤维,再通过蛋白质摄入与修复的方法来促进肌肉增长。在这个周期中,肌肉从正常到破坏,修复之后在回归到正常,在这个不断往复的过程中肌肉得到增强,其所蕴含的力量也会得到相应的增长。但是如果在增强的过程中,如果破坏性太强则可能会导致肌肉产生严重的损伤,那么这可能就会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需要更长修复时间来弥补这种损伤;一种是产生严重的后遗症,产生不可修复型的损害。
如果把肌肉这种锻炼的过程平移到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也存在类似的道理。
美国歌手Kelly Clarkson曾在《Stronger》这首歌中唱到what dose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其所表达的可能就是这种含义,即在自身可承受的前提下,遇到的所有挫折经过破坏、修复在恢复正常的周期之后都会使自己变得更加stronger。
每天我们都会从事一些社会性的活动,在这过程中我们会利用我们主观能动性去探索或者改造现实世界。例如在生活方面,可能每天会寻找不同的食材并利用烹饪等技术将其转换成各种格式的美食;在工作方面,每天会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本质都是实践的一部分。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无论何时何地、外部条件发生何种变化、自身角色是否发生变化,却都采用不变的模式用来应对相同或者不同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自身始终无法进步破坏、修复进而重建自身的模式(体系),那么想来这样可能就无法就无法想肌肉一样得到增强。
所以做一些难的事情,就像锻炼肌肉那样,破坏自身即有的连接或者模式,然后利用外物去修复或者增强曾经的模式,进而迭代。
其实做一些难的事情,并不是卖出的第一步,其实可能是第三步甚至是第四步。因为在做一些难的事情之前,第一步需要意识到自身需要做一些难得事情;第二步需要找到即有的实践中哪些难的事情。很多时候其实你会发现第一步反而是最难的,因为第一步其实是态度,是意志是后续所有展开的基础。第二步反而通过一些方法可以解决,例如依靠身边值得信任的人。
但是我们要做一些稍微难点的事情。这里其实存在一种辩证的思维,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因为再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可能存在某种认知的判断,即我认为我可以与我真的可以之间的巨大GAP。所以稍微难一点,就是基于当前实践上的一种稍微的改变,或者稍微提高复杂度,而非一下提高到我们认为自己可以的复杂度。就好比锻炼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太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焦虑的原因,因为焦虑产生于期望与现实之间的GAP,即我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子与事情现实之间的差距。抛开商业活动不谈,自身成长或者增强的过程其实很难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可以把这个成长的过程拉长到500天、1000天、3000天、5000天就好了。这样自己就不会因为没有完成每天跑5km或者10km而焦虑,没有每天读1h的书籍谴责自己、不会每周或者每月写多少字的总结而责备自己。这样自己就会变得很平和,变得愈加的有耐心,然后有温度,去温暖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