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很多正能量和负能量。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
跟自己没关系的正能量相当于负能量,
跟自己没关系的负能量相当于正能量。
跟自己有关系的正能量还是正能量,
跟自己有关系的负能量还是负能量。
这大概出于人的利己本能。
这种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
即自己是否参与这种正能量或负能量的形成过程并为之付出、将自身的价值投入其中。如果有,就是有关系,如果时时刻刻计算得清楚,就不是有关系,也就是没关系。那些付出大于索取的人,在我们这里是有地位、有价值感,甚至是有话语权的,那些对我们的期待高于关爱的人,只有可能落得无存在感的境遇和恶的名声。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人际关系好、倾向于付出的人,在朋友圈中同样发送更多正能量,因为他们的心理预期是“我参与了你的生命,我对你是有价值的,我默认你与我是共情的,我发的东西我也确认你看到即与我共享”,这样的人可能更相信人是善的。
还有一类人倾向于在朋友圈里发负能量的东西,这是一种建立在“他人不会与我共情,因我的不佳境遇,他们会感到心灵受到抚慰”这种预设下的思维模式。往往这样的人自身的境遇不佳,不大乐于分享,而是时刻计算自己的得失,且需要通过处境更糟糕的人来“找补”自己的优越感。在这种时候,他们相信人性中的恶多于善。
我们知道,人性是既善又恶的,这善恶与处境有关。而处境如何又与心态有十分重要的关系。佛学讲“境由心造”,我理解为无论别人认为自身现在的处境怎样,只要我们知足常乐,给自己制造一个良好的处境,人性的善良一面就会展现出来。而之前我仔细讨论过,一个一直在付出的善良的人,是早晚会成功的。基督教中也有引导人们积极地看待自身处境的表述,“神的本意原是好的”,人们听到了这句话,大概可以相信,所得到的现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由此,我也理解了为什么那些积极乐观的人容易成功了,首先他们有接受现实的能力,其次,他们有改变现实的信心,然后,他们有改造现实的行动。这无不建立在积极的思维模式之上。
前几天对于利己是人的本能这一项已经能够接受了,今天需要区分一下爱自己和利己。人都利己,并不是所有人都爱自己。爱自己不一定要做利己的事。爱自己是发展自己顺带爱别人,即首先发展,然后与他人分享发展成果。这样看来,充分发展的人一定是予多取少的。相反,那些斤斤计较自己利益得失、不肯吃亏的人,在精打细算的过程中,失去了予多取少的能力。一个人如果想要予取平衡,最多能达到平庸状态,如果想要取多于予,大概可以算是恶了。之所以成功的人少而失败的人多,是因为失败的人采取了错误的方式,错误的方式有成百上千种,而正确的方式只有一种。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方式就是予多取少。所以我们是可以看出那些蝇营狗苟之徒的短视了。
今天写这个东西,可以得出几项比较实用的方法:
1.有一个比较推荐的发朋友圈方法,即以发客观理性的东西为主,这样不会涉及自身处境的问题。可以免于看到更多人性之恶。
2.如果想要在哪一方面取得成功,一定要做好付出多于回报的准备。对他人的善良,也应当建立在不期待任何回报的基础上。
3.同情那些斤斤计较名利、财物等终会一场空的东西的人。他们的短视大概是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吧。虽然我也无时无刻不处于很多局限性之中。对我来说,如果得到了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能与喜欢的人做想做的事,成为真正的自己,外在的得失于我,岂不是浮云吗?何况,世人有眼,我若不是有心出世,在这世间一定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名利只不过是副产品而已。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对我们来说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