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级新生录取工作结束后,我接到一名河南考生家长的电话,本意是想通过我全面了解学生的办学情况。听得出来,家长迫切希望从我的介绍中坚定自己焦灼的选择。详细聊过之后,得知孩子平时成绩尚可,计划之内的一本没有任何问题。但遗憾的是,孩子今年高考发挥失常,不仅没有达到一本线,而且填报的二本未果,不得已通过征集志愿被我校录取。家长有几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上不了一本,二是从未有过上民办高校的心理预期,所以压根儿也不了解民办高校的办学情况,甚至还有许多的疑惑、担忧、误解。摆在家长和孩子面前的选择有二,一是复读,二是将就。复读身心压力大,孩子不太愿意接受;将就进入民办高校,家长心有不甘,甚至想到了用出国代替民办大学。家长的忐忑、焦虑、不安和疲惫让我感同身受。
我详细介绍了学校、学院和专业的具体情况,解答了家长对学校办学实力的顾虑和担忧。本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也解释了学校的学籍管理政策。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后,家长略微放心,但仍旧表示难以决择。
这是一起典型的因高考失利面临两难选择的案例,是冒险复读赌一把梅开二度,还是将就大学赌一把力挽狂澜?况且选择的背后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高考题型的变化、高考改革政策的导向,来年高考分数甚至不如当年的风险、复读后志愿填报的限制等等。放弃复读也难,一是不甘心,二是没面子,三是有一个假设,万一明年考得好呢?
事实上,到底是复读还是“将就”,得因人而异。如果学生心理素质好,学习基础可,自觉性高,高考发挥失常,且自身有意愿用时间换空间,这样的复读八成是可以改变未来发展方向的。但如果基础一般,平时考试与高考分数相差无几,自身不具有复读意愿,那还不如一门心思上大学,早毕业早工作早攒社会经验力争弯道超车。无论哪种选择,都逃脱不了几点基本原则:
第一,无论选什么,总要做出选择。最迟的选择时间点在大学学籍注册和高考报名之前,二者以先到为准。一般而言,学籍注册在新生入学后的三个月内,高考报名一般在头年的10-11月。以湖北省为例,2023届高考的报名时间为2022年11月8日-11月18日。按照教育部《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在校生或已被普通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不能参加高考报名。”也即学籍一旦注册,就不能报名参加高考了,除非在高考报名前办理退学手续。简单理解,同一个人,不能两头都占。
第二,选择的最终决定权要交给学生,任何人不越俎代庖。本质上讲,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当然应该由自己决定,也只有自己决定的事,自己才会认真对待并为其负责。选择对了,庆幸,选择错了,教训。现实中很多时候是家长的意愿代替了学生的选择,填志愿、选专业,学生成了被通知的对象,这是极其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所以究竟是复读还是将就,家长应该和孩子坦诚交流,分析利弊,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一旦选定,全家上下,齐心协力,不分心,不走神,不打岔。
第三,早做决策,自断“后路”,逼上悬崖,别有一番风景。高考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都是一次极其慎重的选择,不排除抱有“吃着锅里看着碗里”和“不到最后一刻不做选择”的决策心态。于情,可以理解,于理,不够诚信。坦率地讲,考生被高校录取后放弃入学选择复读,客观上浪费了高校的招生名额,也剥夺了分数线上其他考生上学的机会,殊不知,你的“不将就”也许是他人盼望的“星星”和“月亮”。如果确实要复读,尽早做出决定并提前告知高校,于本人,是诚信,于学校,不被动,于他人,多机会。况且,如果选择复读,一门心思备考,如果选择上大学,开开心心准备,皆大欢喜。否则一定会陷入复读的时候三天两头想逃避和上大学有落差隔天上演一出要退缩的尴尬境地。
第四,不可否认,名校效应、学历歧视的确存在,但无论在哪所学校,成人成才的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态度、目标选择和踏实行动。我始终坚信,如果没有其他的选择,当下就是最好的选择。何况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情的发展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请相信,只要你珍惜眼前,脚踏实地,在自己的赛道一步一个脚印,丑小鸭终究也能变成白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