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一名互联网的产品经理,今天老板需要他完成一份产品上线后的产品宣讲PPT,小明抬手一看,现在才上午9点,这时候小明在PPT上写下了标题1,写完标题1的小明又在思索,这一页的内容如何去支持这个标题呢?接着小明又写了子标题,然后又去找数据去验证子标题,当在找数据的时候,脑子回想起来:
昨晚王者荣耀的战绩排行怎么这么菜啊..
湖人的威少能不能支棱起来啊..
好像昨天淘宝的东西还没下单啊,我去看看..
......
结果一天过去了,内容还停留在第一页,小明不得不加班完成了...这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也是我们生活中处理事务的通病,我们在用一种线性思维去处理事情,导致我们必须全身关注第一部分的内容的打磨和美化,才能开始写第二部分,以及接下来的内容,这会使我们变得效率低下,同时外在事物的也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导致工作中不断走神,最终造成拖延。
其实我们再完成一篇PPT或者文档,我们不是完成一件事情,而是需要完成三件“事情”来贯穿整个文章体系架构,简单来说就是你要有三种思维方式在贯穿你目前的事情,接下来会简单介绍下三种思维结构:
逻辑性思维
逻辑性思维是最重要的思维结构之一,也就是我们再写PPT或者文档中,如何论述一件事情;比如PPT的产品背景,文档中的产品介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先讲清楚这个标题的故事。
研究性思维
研究性思维需要你做的事情很明确,就是去支持你的每一个逻辑;比如一件产品为什么卖的畅销?它的市场受众群体是哪些?它的优势是什么?无论是示例还是数据都能够很好的去验证支撑的方式。
艺术审美思维
当把PPT写完了我们肯定会去做一件事,如何去美化这份PPT,比如插图美化和清晰度,数据图表的美化等等,这就是你对于设计和美感的思维。
所以,当你按照线性思维去按部就班的写一份PPT/文档的时候,你其实在不断的切换你的思维模式,来达到完美的内容效果,也叫做context switch(进程切换),由于你再不断的切换地context switch,不断变换你的场景,在转换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很容易走神,陷入到思维盲区中,并且长时间的思维切换,会导致人的精力下降,思维感到疲劳,自然会被外界事情所干扰,从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形成拖延习惯;这就好比大家不能一时间相处多个女朋友,这种多线程的游戏,最终会让你迷失。
因此,写一份完美的PPT/文档,不是采取线性的方法去完成,而是跳跃性的写法去写,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对该方法论进行总结:
一.搭建结构
当你要写一篇PPT时,首先需要先总结PPT的架构是什么,有多少论点总结出来,总结出来后不需要细化内容,只需要简单的总结论点,大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自己快速完成第一部分的工作。
二.支撑论点
当完成一段的工作时,你需要考虑怎么去描述/支撑这些论点,那么你就需要去结合PPT主题思想,去找对应论点的描述内容进行填充,这期间你可能会穿插一些图片或者报表数据在整个PPT中,会让整个PPT显得杂乱不堪,没事,先不用考虑美观问题,接着执行第三点。
三.美化结构
当完成前两部分的工作时候,那我们就可以对于PPT进行美化,比如:对于文字进行加黑或者斜体,文章的图片进行美化,文段进行排版比较等等对于美观美感上的工作。
当你完成这三部分的工作后,你会惊喜的发现PPT已经细化完毕,由于你在不断的时候相同的思维技能,而不是有大量的思维转换时,那么你在每个阶段都非常的顺利,就不会在思维缝隙中产生走神迷失的情况,自然就不会形成拖延;所以我们对于PPT/文档的写法,并不是“顺”着写,而是“跳跃式”的写法去完成,会让你的工作效率得到质的飞跃~
我们也可以结合Time Box 方法论相结合,在你规定时间盒子内不要让自己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并且将每件事细化拆分成每个小单元,进行时间管理,这样会让你形成紧迫感,自然你不会纠结接下来需要完成什么事情了,(这里笔者推荐【番茄钟】app)
希望这两种方法会减轻您对PPT/文档编写时的困惑,提示效率,做职场小超人~当然您有更好的方法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感谢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