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瓦尔登湖》的时光碎片

个人认为远离喧嚣胜于其他的翻译,严复先生曾言翻译讲究“信雅达”,“信”即能传达文本本身确切的含义,梭罗离群索居于瓦尔登湖畔,与山林为友;“雅”即是需要雅致精纯,孤独只是一种状态,孤独可以主动,可以被动,比如身居闹市,保持封闭,也可以孤独自我,与邻为壑。梭罗选择瓦尔登湖隐居,试图借住其幽静的环境修身养性,介乎主动被动游离之间,还是有所待,不能顷刻达至逍遥之境;“达”,即顺畅精微的传递作者文本所蕴含的深意。“远离喧嚣”洽适于梭罗那两年又两个月的独处时光。

想起“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梭罗关注着周遭的声音,是否用此映射自己内心的空灵?这声音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声中静默,谛听内心的幽曲?

为何是樵夫?渔樵耕读,是中国古人向往的的理想状态!一般认为有四个类型,但读到梭罗的《访客》时,感觉不是四个,而是三个类型:渔读,张志和的《渔歌子》曾状写“青箬笠,绿蓑衣,”的渔夫,在垂钓山水间,浅读自然春色,心中诗意随斜风细雨汩汩而出;樵读,即是《访客》里的樵夫,《荷马史诗》就在樵夫的手边,以斧斤叩读自然春秋,心中丘壑在和梭罗丁深谈中侃侃而泄;耕读,像陶渊明,弃官逃离罗网,归去来兮,采菊东篱,荷锄事豆,心中南山只能悠然可见!渔樵耕有了读的加持,话语的代偿功能不断升级;俗事有了文化的浸润,变得大雅!

梭罗所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阅读,这是阅读此篇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梭罗认为阅读可以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比清晨和春天更加健康的气息,或许还会让我们的周围的一切焕发出新的光彩。书籍在等着我们,有时它会在为我们解密奇迹的同时展示另一番奇迹;我们会发现某些在眼下难以言说的现象速度早已在别处获得表达;哪些折腾我们,让我们迷惘困惑的问题无一例外的叩问过所有智者,这些问题在他们那里一个都没有遗漏,他们根据自己的才能,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人生给予回答,此外,书中的智慧会让我们变得开放豁达。

基于此,我个人认为,梭罗的阅读是与先贤对话,所读的必定是古贤人的经典,譬如文中所提及的《伊利亚特》等古希腊古罗马经典!并且阅读时必须深潜其中,沉潜于字里行间,这样我们才会感受到:雅致精纯、谨严缜密、赏心悦目。

“直觉告诉我,我的头颅就是用以开掘的利器,正如有些生命使用前爪和长吻,我会用它在这些山丘间掘进以开辟自己的道路。”此句曹老师的理解是:我的头颅(思想)就是用以(在山丘间掘进以开辟自己的道路)的利器!我深以为然,本篇文章的标题是《我居于何处,又因何而生》,无论何处,何原因,总得有一个认知和处理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凭借,哲人可能得依凭自身的智慧或者思想,才能在荒芜的山丘耕掘出一块可以播种的良田,去耕种自己的学说和理念,让它生生不息,代代流传!

简约的生活,可能是一个自主的人对待生活所持的态度。而态度似乎决定了一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便决定了自己的命数,当一个人觉得未来的自己有出息时,便会努力奔跑,严格律己;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有未来时,便会躺平摆烂,放纵自己。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积极的心理暗示会助力事情的成功,消极的暗示会让当事人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

有时我们会期待后代会接续我们的某个梦想或者承继某个所谓的“使命”,然而现实很打脸,他们一般会将它弃之如履,高阶一点就如梭罗所说,如舟搁浅,不能东西!这也是梭罗移居瓦尔登湖畔时时人的不理解和侧目,显然,梭罗将他们的梦想抛弃了,就如搁浅的孤舟,自行消长。

梭罗是否是隐士?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菩萨造像,几乎所有的菩萨或者佛祖均是低眉顺眼,面带慈悲、悲悯众生。偶尔也曾参见过怒目的造像,怒目圆睁,面带威严。因而可以说梭罗是隐士,深居湖畔,亲近自然,观乎山水,俯仰之间,陶然于心;同样梭罗也不是隐士,对家国对苍生民瘼的关切,让他不平则鸣。我想梭罗可能正式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当然梭罗对东方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古典的挚爱,让我们在阅读他时,分外亲切,他用他的博学在瓦尔登湖畔营造了一处世外桃源!

“镇子”的所指

初看文题时,以为“镇子”可能是如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一般,是一个世外桃源的所在。细细读来,发现两者大相径庭。镇子似乎没有成为人们心灵的庇护所,反而成为限制、压迫、甚至奴役人们的映射。镇子成了专制威权、失德者的象征,它剥夺人们的自由,让人产生了无尽的欲望 。他们的机构肮脏,时刻监视你、揪抓你、强迫你,并且无时无刻都如此“疯狂”,好似想致人于绝望的死地,实则它们才是真正绝望的一方。梭罗认为文明社会是文明公民的作品,而文明公民又是文明社会的产物。镇子应该成为自由、民主、文明的聚集地,当政者应该是有德者居之,用自己的德行来教化人民,而非滥用权力。梭罗在文章结尾处引用《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来申张自己的理想,回顾梭罗所处的野蛮不公的时代背景,南方奴隶制赤裸裸的罪恶,无疑揭示了社会的荒谬。他试图呼吁一种德治,恰如《论语》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又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高尚的德行来冲刷当政者的罪孽,用德性来敉平社会的鸿沟。让镇子真正成为“镇子”,成为丛林的延展与补充,成为人们真正的乐土。


从镇子这个威权视角看之外,胡艳老师建议从内部镇上居民的麻木不仁的角度深入分析,也值得探究!当政者的专制和底层民众的怯懦是一对相反相成的存在,看看闰土,看看别理科夫,甚至受害者也会异化为施暴者!似乎回到了传统文化里的德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