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高考,相比今天的考生,古代的万千学子可要苦得多。
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高考”。而那时的考生,并不比现代的轻松。
科举制度,就是分科取士
当然,高考是现代才有的名词,不过,考试在中国古代已有悠久的历史。
比较规范正式的考试应起源于汉代。
汉平帝时,每年对在京的博士弟子员考试一次,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科。凡考中甲等者即可授予官职,谓之科甲出身。但这也只是科举考试的萌芽阶段。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状元之后二、三名分别是“榜眼”、“探花”。
怎样获得“高考”入场券
今天的高考,基本不需要任何门槛,这在古代是不可想象的。
古时,最高级的考试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要想获得这一资格,必须闯过六关:
首先参加童子试、府试和院试三关,获得“秀才”头衔;
然后通过省学政巡回举行的岁考,闯过第四关,保住“秀才”的头衔;
这样才有资格参加三年一考“大比之年”的乡试,连考三场中了“举人”,才过了第五关,取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一般在乡试后的下一年春天举行,也要礼部(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主持,在京城进行,也要考三场,考中了得到“贡士”的头衔,才最终取得了“高考”的入场券。
由此可知,古代的“高考独木桥”比现在要难得多。
考试时间为三天
前些年高考在每年七月的七、八、九三天,现在提前了一个月,天气相对适宜一些,有利于考生的临场发挥。
在古代,考试时间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试,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决出状元的“殿试”,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谓“三月廷试”。
古代的考试时间,一般也分为三天,但不是像现在这样连着考,而是中间空出两天。明、清两朝,乡试时间在阴历八月份,会试在阴历二月份,殿试在三月份。乡、会两试的时间定在当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总的变化也不大,但题量很大。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应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是一考定终生。
寒窗苦读比现代学生更苦
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为学生减负。其实,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古代考生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此外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弥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当时预防作弊,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
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
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
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作为高考的过来人,小绿叶回想起最多的不是备考的艰辛,而是那段不会重新来过的岁月和没有考取理想院校、专业的遗憾。
没有真难,只有更难。但也请相信,世上无难“试”,因为终归需要有人榜上有名,那么,为什么不会是你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权利人与我们联系,请于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