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师级别的古人,都有个爱好,就是“闭关”。
小时候,看电视,觉得“闭关”,就是一个人进一个封闭的屋子,“啪”一声,门一关。一晃多年过去了,春去秋又来,只见屋门一开,这人仙气萦绕,飘忽地出来了。那气质、那自信、那不一般。
这就是一种较极端的精进的“独处”模式。
有人觉得,“闭关”意味着脱离社会。这个年代,信息,只怕是唯快不破,一闭关,就等于落入龟速一般的时光里,可不就是被时代甩个十万八千里。
但是,这个时代,也没有过去那种严格意义上的“闭关”,网络创造的虚拟世界,足以打破所有的界限。
所以,在一个物理空间里的独处,也并不寂静,甚至可以说极其绚丽。
喜欢独处,并不孤独,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标配。
他们的独处已经超越了物理空间,他们会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喝咖啡,一个人看着看着周围就突然笑了……
这类人,普遍内向,面对面的社交对于他们而言很是耗费精力。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有外力支撑的。
基于这类标配,有一种升级款。
你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个不善言语的年轻人,走在哪里都是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三句话闷不出一个P来,但是有一天你在网上跟他说话,我的天呐!妙语连珠,口吐莲花,还有点小幽默,惊掉你脱钩的下巴。原来,一个闷骚的外表下竟然隐藏着一颗躁动的心。
如此“表里不一”,也是一种独特的“有趣”。
社交对于他们而言,是调味剂,而不是必需品。
而他们的有趣,却是在类似古人修炼闭关的精进模式下“滋生”的。这种人,会专注地喜欢某种事物,会围绕着自己的爱好看书、逛论坛,甚至看高深的论文。当投入进去,完全不觉得时间的消耗。
他们或许不合群,但是小众的他们,总有被吸引力法则勾住的那一款。
当然,既然有升级款,自然也有被淘汰的旧版本。
他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聊的宅。
懒得去社交,懒得去做饭,懒得去购物……
炎热的夏天,最是嗨了,空调、西瓜、“吃鸡”,成了绝配。
各种外卖、淘宝,也是爱极了他们这种人,源源不断的客源啊。
如果说升级版的精神世界就是巴赫的赋格曲,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么这款淘汰的版本也就是最炫民族风中的广场舞了,一曲酣畅淋漓过后只有寂寞空虚冷了。
精神世界只靠着娱乐至死的“单手”支撑,风雨飘摇,脑海中只有一个“爽”字。
他们宅得没有太多追求,但是游戏天地里配个小乔也是潇洒。
肆意的青春,在幻想中也是那般轰轰烈烈。
孰优孰劣,内心丰富嚎叫的你自有评判。
叔本华说的好,“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其实,喜欢独处没什么不好,但是也得时不时升级自身的装备,在独处中修炼点闭关的精神,偶尔也仙气一下。
顺便走出去,跟人说说话,说不定就会俘获一颗懂你闷骚的心。
要不,又碰上这一年一度“不长眼”的日子,只能网上默默看别人“撒狗粮”,自己就像喝了一大口酸水,“单身狗”化身“柠檬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