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得到开了一个新的专栏,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发刊词后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就是** 右脑开发真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吗 ?**
首先文章开头作者就提出了本文的关键问题:右脑开发真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吗?
答案是否定的。
然后作者开始阐述左右脑的知识以及右脑开发的概念为何会流行起来。
对大脑做左右脑的简单区分,是媒体对1981年诺贝尔奖得主斯佩里(Roger Sperry)的裂脑研究的最大误读。裂脑人是一类特殊病人,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连接被切开的病人。对这些病人的研究让我们对大脑的分工有了很深的理解,但是,我们是正常人,不能简单的划分为左脑人或右脑人,其实大脑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左脑和右脑的协同合作。其实,左右脑的简单粗暴划分,像右脑开发这样的概念的流行是看似满足了我们队大脑这样复杂器官的理解需求还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卖点。
作者否定了右脑开发可以提高孩子创造力,接下来作者提出 * 提高创造力,多玩发散性思维游戏*
Q: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右脑开发是不靠谱的。如果我们要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有什么科学的方法?
A:激发孩子的大脑“暗能量”
作者接着提出:什么是大脑“暗能量”?
它是美国科学家马库斯·雷切尔打比喻。当我们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比如发呆,出神,大脑消耗的能力比开动大脑完成某些任务的时候消耗的能力还要多。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大脑消耗能量的上升幅度不会超过基础神经活动的5%。在神经回路中,大部分神经活动都与外部事件无关,这些活动消耗的能量占大脑总消耗能量的60%~80%。因此我们借鉴天文学家的说法,把这些固定存在的神经活动称为大脑的暗能量——看不见的暗能量占据了宇宙中物质能量的绝大多数。
大脑暗能量,是创造力的关键。就像灵感,感觉很神秘,比如说有些艺术家,他本人都说不清楚自己的灵感是怎么迸发的,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灵感影藏在大脑暗能量中间,它运行在我们潜意识中,所以我们无法察觉甚至不能够言说。
作者提出通过发散性思维游戏,可以激发“暗能量”, 提升创造力
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可以通过做游戏,激发大脑暗能量,能够提升创造力。
作者集中提出了一种,发散性思维游戏。发散性思维就需要向孩子提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孩子们去开脑洞。传统教育中有太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说唐朝的建立是多少年?答案是公元618年。那开脑洞、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是什么呢?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给他们提问。比如说一个可乐罐,除了装可乐之外,还能有什么其他用途?一块砖头,除了做建筑之外,还能干什么?一本书,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能干什么?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就会激发孩子大脑的“暗能量”,比如说“可乐罐还可以做什么”这种问题,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孩子会想,可乐罐有什么样的特征?可乐罐的形状是一个圆柱体,那么圆柱体可以干什么呢?除了装可乐之外,还可以装水、装奶、装酱油。可乐罐的材质是金属的,那金属除了做成罐子以外,还可以卖钱,可以导电,没准还可以撕开当刀片用呢。
所以你看,可乐罐原先的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它有形状、材料、大小等特征。但是当你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根据它的特征去跟其他的,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匹配、连接,这就是一种开放性思维。
作者举了一些他生活中的例子
Dr.魏经常和女儿玩这类游戏。她都养成习惯了,有时候会反问,比如说:“爸爸,你说筷子除了吃饭,还能干什么呢?”
我就随便瞎猜了几个:“还可以当尺子用,量长度,画直线,还能当小棍子去够物体”。
然后我反问她:
“你觉得还能做什么呢?”
“其实他还可以当救生船用,如果小蚂蚁掉到水里了,可以扔个筷子去救它!”
作者后面还列举了发散性思维的例子,杀死蚊子有多少种方法
作者提出发散性思维可以与想象力结合
你可以问孩子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是妖怪,那你要怎样才能吃到唐僧肉?”
在这个问题中,你是妖怪,是反事实想象,怎么样才能吃到 唐僧肉呢,就需要他的发散性思维。
再举个例子:
“假如你认识天上的神仙,你想要天上掉下什么就掉什么,那你希望从天上掉下来什么东西?”
你看,你认识天上的神仙,这也是反事实想象,那发散性思维呢,就是“到底要从天上掉下来什么东西”,你看这些问题就充分地说明了用发散性思维方法来训练“暗能量”是怎么个原理。
当然,能够激发大脑“暗能量”的游戏很多,今天只介绍了发散性思维游戏,其他还有比如联想性思维游戏、反事实思维游戏
作者下期伏笔
总结:
Q:作者直接提出问题“右脑开发真能激发创造力吗?”——A:给出结论“不行”
why,解决方法提出“暗能量”观点——how,解决方案发散性思维——what,日常生活举例,伏笔与想象力结合
喜欢内容,可以去得到app订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