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看电影是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他去看电影是为了获得人生经验:没有任何艺术像电影这般拓展、强化并且凝聚着一个人的经验——不只强化它而且延伸它,极具意义的加以延伸。”《雕刻时光》第64页)
如果要问起在大学上过最有意义的一节课,我一定会坚定不移说出吴娜老师的《视听语言》。在课下询问老师相关问题的时候,老师推荐我这种菜鸟如果感兴趣可以从《认识电影》这本书开始看起。从翻开第一页以后,我就像一个近视很久的人第一次戴上眼镜一样,一切都显得那样清晰可见。总之很感谢这本书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越来越热爱这个专业。
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是什么,一种放松的方式?逃避世界的隧道?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电影的定义。于我而言,电影是我最认真对待的活动,真的是把电影当作一件正经事。我不知道是不是好奇天性让我想对某一个领域感兴趣的时候并且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总想找一本专业的工具书来好好研究一下。而对于电影,《认识电影》便是第一步的开始。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电影相关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认识电影》全书十二个章节,几乎包含了电影的方方面面,从摄影、场面调度、剪辑到声音、表演、编剧、意识形态,在这其中可以接触许多电影理论,现实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电影理论、作者论、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等。打开目录一看就像是一幅世界电影的地图。但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不是站在观众的立场上,去解读这些画面,而是试图用摄影、剪辑、声音、表演等创作手段,让读者进入到一部电影的初级阶段,增加欣赏与理解的视角上大学以后我开始比较有规律观看影片,随着了解的加深,自然会有与影片的亲密无间,情绪起伏的起伏。我发现,电影似乎成了我专业学习中观察自己作品的一个座标,无论在哪些方面,我都可以找到一个支撑点。
很感谢这次机会,让我重拾回那些散落的知识,我将挑选几个我最喜欢的章节做思维导图为大家展示它的魅力!
关于它所带给我的,我将用王家卫的《春光乍泄》为例并挑选几个点分析一下。从画面来看,王家卫有意运用了光影亮暗或布局进行遮挡关系,红色黄色这种暖色调和蓝色冷色调街灯街景的凄清交替反复,像极了电影中的情感的冷热亲疏。在色彩运用方面,个人认为王家卫与摄影师杜可风合作的影片中色彩的应用不输张艺谋。杜可风的摄影作品中透露出强烈的后现代表现主义风格,他喜欢用暧昧的光影和色调堆叠来表现特殊的画面语言。他的光影中有一种老旧而陈腐的味道,颜色多,有些颜色明明很鲜亮,却透着孤独。“光色会说话”是《春光乍泄》的写照。整部电影充满了属于南美的色调,流光溢彩的城市夜景却也有属于孤独的黑白和蓝调。在光影塑造上,个人认为杜可风把合理光源和现场环境有效结合,有意识寻找一些富有光影变化的场景,像光源丰富的酒吧、 霓虹闪烁的街道、昏暗的住所,光影在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专属于王家卫的潜台词。不同的光线下呈现不同影调的环境,在我选择分析的这个片段中,影调属于暗调,在这个空间中表演的人物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情绪,即使处于零表演的状态也在这种独特的氛围下呈现其迷离落寞的情感。在拍摄对话时,王家卫打破传统的 “正反打“轴线定律。大段的对白都在长镜头中完成,角色与环境融为一体。大段的画外音极大延伸了镜头的画外空间,与开放式的构图一起强化了全片的情感张力。在电影对白方面,个人感觉王家卫电影的叙事逻辑基本就靠“一张嘴”了。环境的变化,空间的流动,人物的关系的转变皆由独白,旁白,对白来完成,情绪化的主观叙事推动了叙事。虽说空间跳跃性太强颇有些“想到哪讲到哪”的意识流色彩,但每一帧都饱含蕴意与情感也让全片“形散而神不散”。
所以,在这个浮躁的当下,如果觉得“功利”的学习太辛苦,不如去电影里汲取些许力量。我看电影主要是为到去更远的地方。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载体,他不受三观五常的世俗法则,不受时间限制的约束。去做两小时的“白日梦”,去主动的感受这个陌生的世界,让故事和画面重塑自我。慢慢的成为更丰富、更敏感、更尖锐、也更充满力量的“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