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当幸福来敲门》:认清生活真相,依旧热爱生活
影片《当幸福来敲门》是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1分的美国电影,于2006年上映。该片讲述了一位穷困潦倒的单亲爸爸克里斯·加德纳带着自己5岁儿子追寻“幸福”的故事。
如果是以时间的刻度去尺量,《当幸福来敲门》已是一部有着十多年“岁龄”的老影片;但如果是以人性的温度去感受,那它就不单单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的教科书,蕴含着一个又一个关于如何生活的答案。何为幸福?《启蒙文》一书对它的定义是:幸福是人的精神对自我进行觉知时的满意状态。那何又为觉知?我认为它是一个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即人以意识的形式在头脑中设定一个理想目标,然后通过主观能动性进行实践创造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如果达到预想目标,即为幸福,反之亦然。
影片中的主人公父亲克里斯·加纳德是一位医疗仪器销售员,和妻子、儿子生活在一间不怎么宽敞的房子里。原本以为,靠着自己努力工作,会有一个幸福和安定的家,可加纳德在工作上的一次次受挫,让妻子有了离开的念头。更不幸的是,因为没有收入交房租,他和儿子便只能开启流浪生活。在与生活交手的过程中,加纳德总是那个输家,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幸福,而这个“幸福”就是他想给儿子一个安定、幸福的家。
上帝对加纳德似乎总是不那么友好,一次次的不幸都降临在他的身上。在销售产品时被骗、在做实习生时不被重视等等。最重要的是他和儿子没有固定的居所,为了不和孩子分开,他从公寓搬到汽车旅馆,随后因为没钱支付住宿费,便只能去教堂的庇护所甚至是地铁站的厕所过夜。妻子离开时他没有哭,但让儿子在厕所过夜却一次次敲打着他那颗坚强的心,最后落下了无奈的眼泪。破产之后,他甚至只能通过卖血来维持生活。
好在,上帝在给他不幸的同时,也给了他一扇通往幸福的门。在偶然的机遇和自身的努力下,他成为了一家股票经纪公司的实习生,因没有薪水,在外人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笑话,甚至是她的妻子也是这么认为。因为不被重视,加上生活带给他的压力,让他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最终,上帝终于眷顾了他一次,让他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而后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立了公司,最终走向幸福的大殿。(电影的感人情节很多,建议没看过的朋友去看一下~)
从电影到现实。生活在疫情之下,被压缩的时空距离让我们有了更多和自己面对面坦诚对话的机会。活动范围仅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房间,精神寄托仅是巴掌大的一部手机,让更多人开始发问:幸福是什么?生活的真相又是什么?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给我的答案是:幸福不是一个具体的物品,而是一种对自己的满意状态。同样,我想追求幸福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拥有幸福,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幸福的。
生活总是善意的,但它有时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烦恼。就如加纳德一般,会因为工作不顺而苦恼,也会因为觉得亏欠孩子而流泪,同样,我们也是如此。在这个看似枯燥乏味但却充满惊喜的世界里,不同的人面对喜怒哀乐时的不同样子,也让我们看见了人的脆弱与坚强。就如同“足球诗人”贺炜说的那样:“成功只是一时的,失败却是主旋律,但是如何面对失败,却把人分成了不同的样子,有的人会被失败击垮,有的人能够不断的爬起来继续向前,我想真正的成熟并不是追求完美而是直面自己的缺憾,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当幸福来敲门》会成为一部经典励志影片,我想不仅是因为演员的演技出彩,更多的是它呈现出的关于生活的真相能够触及我们的内心,直达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回想起那些在崩溃时大哭的夜晚、思考起那些迷茫而难忘的岁月。在通过幸福的道路上,不断杀出的挫折让两父子的情感升华更为令人信服。励志和温情的主题使得这部影片轻松成为可以俘获各个年龄段观众的法宝。在我看过的很多美国电影中,大多数的结局总是悲伤的,无论你是以浪漫主义的视角去欣赏还是以现实主义的心态去理解,总之,悲情是更多人的生活常态。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影片中的父亲加纳德在没成功之前是一个没用的人,不会觉得同情,甚至会对他的无能充满嘲讽。回过头来,我想,对他的这种无能的无奈,何尝不是有时对自己无能的无奈呢。幸运的是,无论生活对你如何悲情,上天总会为你留下一扇通往幸福的门。而你要做的,就要像加纳德一般,热爱生活,然后再去轻轻地敲开它。
这部电影很好的解析了幸福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在疫情下缺少“幸福”的时间里,轻轻的安抚着我们那颗烦躁的心。我相信疫情会很快过去的,幸福也会悄悄到来的,今天是一个幸福的日子,祝福上海,祝福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