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总会丢失、遗忘什么,即使是攸关自己命运的东西。
——题记
今天花了一天时间把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失物招领处》读完。西格弗里德·伦茨,被称为德意志民族的“心灵守护者”。莫言先生曾说,格拉斯和伦茨,他们对我的吸引力比德国家对我的吸引力还要巨大,如果能见到他们,我想这会成为我的隆重的节日。聊起伦茨,不得不说他的成名作《德语课》,名列世界50大小说,而这本《失物招领处》是他2003年的作品。
与我想象中以严肃和严谨著名的德国人不同,这位德国作家以一种如同温柔春风的态度,用文字来讲述关于一个“失去”和“拥有”的故事。
书中主角二十四岁亨利·内夫,因为不愿过一种被家族规定好的人生,宁可在失物招领处做个“没有不停奔波和纷扰喧闹”的小职员。
亨利刚报到到失物招领处时,与主管哈姆斯谈话,办公室桌上放着一个白色鸟笼,里头有只红腹灰雀,于是亨利就称赞这只鸟很漂亮。哈姆斯回答他说:“一件失物,和这里所有的东西一样,都是失物。”我相信面前的你和我是一样惊讶的表情,怎么可能把一只鸟忘记,忘在它的笼子。你看吧,这本小说开头就有个让人难以割舍滑稽的开始,令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接着,内夫先生迎来他的第一位失主,一个丢失订婚戒指的女孩。正如你我所料的,啜泣,微微抽搐,绝望,难过纷纷在这个失主的脸上表演。亨利很享受安慰每一个来到失物招领处失主的感觉,在此之前(小说中时间已有一年)亨利早先报到对主管说过他已经习惯了不为遗失的东西难过太久,毕竟大多数的东西都是可以替代的,我想现在的他已经不太相信他之前说的话了。有些东西所承载的记忆跟经历往往让我们难以割舍。
除了日常工作,小说还讲了亨利前辈布斯曼和他经常忘事迷路的父亲,后来布斯曼被解雇了,由于人事调动,实际是裁员。亨利去祈求他的叔叔(地区主任),希望可以改变现实,去替代布斯曼的离开。但正如布斯曼所说的:我们都是可以替代的,并且是很容易被替代,这是我们早该承认的。一扇门关上,有人离开,一扇门打开,有人进来。事情一旦发生,便永远回不了头了。
亨利的亲姐姐,芭芭拉,专门为二十四岁的亨利弟弟操心,料理麻烦事,认为亨利更应该找份好工作,有一个目标,在一条既定的轨道上行走着。后来芭芭拉喜欢上了亨利因工作认识的朋友,科技大学数学家费多尔,来自遥远的萨马拉,是个巴什基尔人。最后,这位谈吐得体,博学多才的教授却丢下工作,中断研究回国了。留下这样一句话:射你的箭,可以拔出来,但言词却永远留在里头。原因是学校晚会时一对夫妇嫉妒费多尔、芭芭拉跳舞跳得好,说话带刺,伤了费多尔。
亨利的女同事,宝拉,已婚女士,但亨利很喜欢她。宝拉却把亨利当弟弟,以为他年少不懂事,真是个小孩。在洋娃娃被抢的事件里,宝拉忠于实际情况,认为没有人能把所经历过的完全拼凑起来,总有东西会自己隐藏起来。而亨利喜欢将经历完整复述。这两者的世界观,显然注定他们肯定不能在一起。
在小说的最后,亨利被宝拉推荐成了哈姆斯出差失物招领处的代理人,没有人比他更让失物感到舒适,也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这份工作。
在失物招领处里,每一件失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我们会想象它们到过哪些地方?而现在被忘记,遗失或者丢弃,它们的归处,要么被拍卖,要么重回失主手中,要么送到垃圾回收站。再也没有其他任何地方,会见到这么多的懊悔,忧心和自责。在这个什么都可能被遗忘的时代,只有失物招领处坚持为人们找回生命的温暖。游戏人间的亨利,在这里,为别人寻找失物,也因而找到了自己。
或许,我们遗忘了什么,或许,我们丢弃了什么,但绝对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替代的,都是可以找回的。
“失去”和“拥有”始终在人生的驿站进出,有人失而复得,有人懊悔终生。《失物招领处》就在生命的摆荡之间为我们找回人性的温暖,重新获得的喜悦。
PS:小说里面还有很多小片段,失物故事值得细品。我不能一一陈述,实在忏悔。此文是我首次写读后感,文字功底尚浅,请见谅。虽然故事很平淡,但希望大家会喜欢这本书——《失物招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