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从7月19日(我17日到天津)开始跑步,每天四公里(运动场跑五圈两公里,走着去回两公里),到今天为止整21天了。不是总有宣传21天就能养成习惯吗?净忽悠,好习惯哪有那么容易就养的。
有人夸我有毅力,做事能坚持?其实不然。我认为原因是我老了,心态平静了,做事不再有功利性了。既然没有人强迫去做,反而就能主动坚持了。
我年轻时,准确点说,30岁之前,做事也是心血来潮,患得患失,不能坚持。所以那时的我在同龄人中,啥啥都不太突出,不能算是失败者,但肯定地说,不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后来我慢慢改变了,至于怎么改变的,为什么改变的?我也说不清楚。总之是开窍了,明白事了。做事越来越踏实了,也能坚持到底了。事业生活上坎坷反而越来越少了。
02
每天我去运动跑步,总能遇到一位年轻的父亲,领着一个六七岁小男孩练踢足球。父亲非常耐心地指导孩子练射门,传球等各种动作,小男孩神采飞扬,高高兴兴的满场奔跑。
有两次球正好滚到我脚下,我抬脚把球给踢回去。小男孩大声说:谢谢!阿姨。明明是奶奶的年龄,却被叫成阿姨了?心里有点小确幸!一定是夜色掩护下,小男孩看不清我满脸的皱纹和松懈的皮肤吧?只是离远看,我目前身材还不算臃肿罢了。
有这样的父亲每天晚上陪着孩子踢足球,可想而知这孩子该有多快乐?首先父子俩都锻炼了身体;其次是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三是通过频繁的鼓动,增进了孩子对父亲的依恋和崇拜;四是还适当减轻了妈妈的育儿负担。这时间妈妈可以在家收拾碗筷,洗洗衣服,或休息休息。这样的男人即是好爸爸,又是好老公。
为什么有的家长,经常埋怨孩子过度沉迷游戏和手机,就是因为家长从小没有用心陪伴孩子成长,没有培养起对体育,音乐,美术其中一项的兴趣爱好。而游戏门槛低,刺激性大,捕获人心快,占用时间多,最容易上瘾。
如果一个小男孩从小就这样的父亲陪伴,坚持每天带领孩子踢足球,打羽毛球,练游泳,学下棋等等,孩各方面的成长相对就会比较顺利,出现逆反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但要注意,不能像专业一样去训练,那样做,很容易使孩子“失去”兴趣,孩子反倒坚持不下来。最好就是纯爱好,玩中有乐的那种。才能正真让孩子喜欢,从而不抵触,不抗拒。
03
我们现在家长,让孩子干什么都带功利目的。学个乐器非让孩子考级,弄得孩子家长都疲惫,孩子练不好,家长还大呼小叫的批评。把孩子那点兴趣抹杀殆尽。
学个体育项目吧?家长非让孩子考运动员证,说中高考能加分,走特长生。弄得孩子学啥都逆反,学着学着就放弃,而不能把它当做终身的爱好来放松身心,陶冶情操,让孩子终身受益。
到头来凡是家长从小逼着学的特长,长大后孩子反而拒绝再碰。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被逼迫,被训斥,甚至被辱骂,而感受到的是疲惫与痛苦,没有感觉到兴趣所带来的快乐。
学校文化课成绩排榜,孩子要升学,还能理解。学个业余爱好,家长也习惯按专业标准要求,和其他人攀比,看谁等级高等等。
殊不知孩子小时,家长让孩子各种爱好都尝试一下,目的是陪他玩,发现他哪一项有天赋,再根据孩子的喜欢程度顺势培养特长,至于他愿意专业还是业余,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但很多家庭,选择权都在父母手里。家长选择无碍乎是哪个行业有发展,未来挣钱多等作为参考标准?他们很少考虑这门技能,专业,孩子喜欢不喜欢,擅长不擅长,有没有天赋?
04
就像人们普遍认为,演员职业好,挣钱多。却看不到那只是少数一线演员的独享,还有多少从业演员,无戏可演,无钱可挣呢?看看中戏,北电从成立到现在培养了多少专业演员,但正真当演员且出名的,发财的,比例是多少?大部分学表演的人,不也是不得不转行了吗?
一看到一两个行业中,少数精英成功了,发财了,就认为谁从事这个行业都会如此的成功。错,大错,特错?任何行业的翘楚都是天赋+努力!缺一不可。
目前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招生,达到自己赚钱的目的,就给人洗脑?如“状元是如何培养出来的?”,“我是怎么写作一年,就实现月收入过万元的?”等等,毫不负责地乱说一气。目的就是拉你进班收费,他好赚你钱。至于你能不能成为状元,作家,他可不管。其实这和给老年人推荐保健品都是使用得一个套路。
高考状元是老师培养出来的?是呀!只说对了一半。不具备状元天赋的人,让谁去培养也白扯?就像说烂泥扶不上墙,朽木雕不了国宝是一样的道理。
最近我们群里一位妈妈说:“我是老师,女儿乖巧懂事,学习也不错(正读研),以前别人都问我怎么教育孩子的。自从有了儿子(现初一),我跟他爸没少费心,儿子学习一塌糊度。再也没人问我怎么教育孩子了。”
所以各种经验分享从来都是参假的,组织者为了达到他想要的目的,故意忽略最本质的“天赋”,只大谈后天的努力的奇效!让学生和家长感觉,只要努力到极限,谁都能考上北大清华?甚至当状元!好像是鼓励人们进取?其实这种不切实际的鼓动,就是在制造恐慌和焦虑。